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它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智能機器人是人工智能的一個重要載體,它涉及計算機科學、機械學、電子學、自動控制、人工智能等多個學科,代表了機電一體化的最高成就。該課程可有助于學生培養動手調試能力,為將來的信息技術教育奠定機器人比賽方面的基礎知識。
一、課程基本信息
課程編號: 08195570
課程英文名稱:Robot Technique
授課對象:教育技術學
課程類型: 專業選修課
建議學時:32學時, 其中講授24學時, 實驗8學時
學 分: 2
與相關課程的銜接
先修課程:高級程序設計、電路電子、微機原理
考核方式: 考試、論文或設計
二、教學目標和要求
機器人學是當今機電工程學科極為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它涉及計算機科學、機械學、電子學、自動控制、人工智能等多個學科,代表了機電一體化的最高成就。該課程可有助于學生培養動手調試能力,為將來的信息技術教育奠定機器人比賽方面的基礎知識。
(一)課程的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掌握機器人基礎知識,具備機器人編程調試、參加比賽的能力。理論上主要講解機器人的構造、編程控制、比賽規則等。同時,結合上機實驗使學生能熟練掌握機器人的編程調試,學會分析機器人比賽規則。
(二)本課程的教學基本要求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掌握機器人的基本概念,了解機器人的發展歷程和未來發展趨勢,掌握機器人的基本構造,了解機器人比賽現狀,掌握分析機器人比賽規則,熟練掌握機器人編程。另外,學生應重視配合教學, 做好上機練習。
三、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與課時分配
(一) 機器人概述(2學時)
教學基本內容:
1、機器人的概念
2、機器人的發展
3、機器人的應用
4、機器人的未來
5、機器人與人的關系
教學要求: 要求學生掌握機器人的概念,了解機器人的發展與應用,了解機器人的未來,理解機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教學方式:理論講授、討論
(二)機器人構造(8學時)
教學基本內容:
1、機器人的總體設計
2、機器人的控制器
3、機器人的傳感器
4、機器人的驅動部件
5、機器人的傳動部件
6、機器人的行走機構
教學要求: 要求學生掌握機器人的總體設計、控制器、傳感器,了解機器人的驅動部件、傳動部件、行走機構。
教學方式:理論講授
(三) 機器人比賽(2學時)
教學基本內容:
1、機器人比賽的發展
2、機器人比賽的作用
3、機器人比賽規則分析
教學要求: 要求學生了解機器人比賽的發展、作用,掌握機器人比賽規則分析。
教學方式:理論講授、討論
(四) 機器人編程(8學時)
教學基本內容:
1、機器人仿真編程平臺的使用
2、單個機器人足球比賽仿真編程
3、團隊機器人足球比賽仿真編程
4、“未來伙伴機器人”仿真機器人編程學習
5、實體機器人的編程練習
教學要求: 要求學生了解單片機編程基本知識,掌握機器人仿真平臺的使用,熟練掌握單個和團隊機器人足球比賽仿真編程,掌握“中鳴” 、“未來伙伴機器人”仿真機器人編程,掌握“未來伙伴機器人”的使用。
教學方式:理論講授、演示
(五) 機器人與智能算法(4學時)
教學基本內容:
1、搜索的基本知識
2、狀態空間的搜索策略
3、與/或樹的搜索策略
4、搜索在機器人中的使用
教學要求: 要求學生熟練掌握搜索的基本知識,掌握狀態空間的搜索策略、與/或樹的搜索策略,理解搜索在機器人中的使用。
教學方式:理論講授、討論
四、 實踐環節
本課程的實驗安排如下表:
序號 | 實驗名稱 | 必做/選做 | 實驗性質 | 學時 |
1 | 機器人仿真平臺的應用 | 必做 | 驗證性 | 2 |
2 | 機器人程序設計基礎的練習 | 必做 | 驗證性 | 2 |
3 | 機器人滅火程序設計的練習 | 必做 | 綜合性 | 4 |
實驗學時總計 | 8 |
(詳細內容見本課程的實驗教學大綱。)
五、教材
謝存禧.機器人技術及其應用.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5.
六、參考資料
孟慶鑫、王曉東,《機器人技術基礎》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
陳繼榮,《智能電子創新制作-機器人制作入門》,科學出版社。
王立權,《機器人創新設計與制作》,清華大學出版社。
王志良.競賽機器人制作技術.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七、必要的說明
本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求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多媒體教室進行演示教學,講練結合,特別是對仿真軟件的使用進行現場操作講解,以便使學生及時掌握所學的內容。
上機操作:組織學生進行上機實習,實習題中的部分內容將作為期末考評的一部分。
作業:認真完成書上及習題中各章習題。
執筆人:吳 東
審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