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是為數字媒體專業本科生而開設的設計實踐基礎課,其目的讓學生短時間內掌握設計基礎方法,提高審美水平,為后期的網絡媒體平臺產品進行專業的設計。通過課程的相關項目練習,訓練學生對平面作品、空間搭配及相關設計內容的欣賞水平,也加強了學生的手工美術訓練。
《構成設計》課程教學大綱
一、 課程基本信息
課程編號:08183502
課程英文名稱:Construction Design
授課對象:數字媒體
課程類型:專業必修課
建議學時: 64
學分:3
與相關課程的銜接:素描、PS設計基礎等
考核方式:本課程的考核方式為作業評分,期末成績為其他各次作業分數之和的平均值。總評成績=平時成績X10%+期末成績X90%。
二、 教學目標和要求
本課程是為數字媒體專業本科生而開設的設計實踐基礎課,其目的讓學生短時間內掌握設計基礎方法,提高審美水平,為后期的網絡媒體平臺產品進行專業的設計。通過課程的相關項目練習,訓練學生對平面作品、空間搭配及相關設計內容的欣賞水平,也加強了學生的手工美術訓練。
三、 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教學方式與課時分配(32)
第一章:構成與設計概述(2學時)
教學基本內容:設計的概念及其分類,構成的概念,構成課程的學習,構成與其他學科聯系。
教學要求:了解構成設計的基本內容;了解構成與其他學科間的聯系;掌握三大構成的學習方法。
教學方式:講授。
第二章:平面構成的基本要素(4學時)
教學基本內容:點的基本構成,線的基本構成,面的基本構成,體的基本構成,相關設計作品的制作。
教學要求:掌握點、線、面的構成方法;了解體的基本構成。
教學方式:講授。
第三章:平面構成的形式美法則(4學時)
教學基本內容:平面構成的形式美,形式美法則。
教學要求:掌握對稱、韻律、秩序的形式美法則;了解均衡、材質、肌理等形式美法則;掌握各種形式法則到相關作品設計中。
教學方式:講授。
第四章:平面構成的形式(4學時)
教學基本內容:基本單元形與骨骼,平面構成的基本形式。
教學要求:了解骨骼的分類;掌握基本單元形的制作方法;掌握發射構成、密集構成及空間構成;熟練掌握構成基本形式中的重復構成、漸變構成、特異構成。
教學方式:講授。
第五章:從平面到半立體(2學時)
教學基本內容:形體的概念,材料與技術意識,肌理,半立體的浮雕構成。
教學要求:了解材料對設計的影響;掌握半立體構成的制作方法。
教學方式:講授。
第六章:立體構成的基本要素(2學時)
教學基本內容:單體結構,線立構的組合,板立體的組合,塊立體的組合,線、板、塊的綜合構成。
教學要求:了解立體構成的各基本要素;掌握線的立體構成。
教學方式:講授。
第七章:立體構成中空間審美(2學時)
教學基本內容:立體構成的審美原則,力構成的空間表現。
教學方式:講授。
第八章:色彩現象及其本質(4學時)
教學基本內容:色彩的現象,色彩的來源,色彩的分類。
教學要求:了解色彩的來源;掌握色彩的分類。
教學方式:講授。
第九章:色彩構成的基礎要素(2學時)
教學基本內容:色彩的分來,色彩的屬性,色彩的混合,色彩的體系。
教學要求:了解色彩的體系;掌握色彩的混合。
教學方式:講授。
第十章:色彩的對比(4學時)
教學基本內容:色相的對比,明度的對比,純度的對比,色彩的冷暖對比,色彩的面積與位置對比,色彩對比中的錯視現象。
教學要求:了解色彩的相互對比;掌握色相的對比、明度的對比純度對比;掌握色彩的各種關系。
教學方式:講授。
第十一章:色彩的知覺(2學時)
教學基本內容:色彩的感覺,色彩的心理。
教學要求:了解色彩運用在設計中對人的心理影響。
教學方式:講授。
第十二章:構成在設計中的運用(2學時)
教學基本內容:平面構成的設計中的運用,色彩構成的設計中的運用,立體構成的設計中的運用。
教學要求:了解三大構成的相互運用關系。
教學方式:講授。
四、 實踐環節(32學時)
根據三大構成對專業作品制作的影響程度,分別在不同的模塊中進行實踐的設置。實踐主要集中在平面手法的訓練上,主要是平面構成的形式,訓練學生對白描作品的形態組合能力。色彩構成方面,主要集中在色相對比和色彩混合上,提高學生的色彩辨識能力。
五、 教材
《構成設計基礎》 吳化雨編著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六、 參考資料
《三大構成設計》 史喜珍 編著 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
《設計構成基礎》 王章旺 編著 機械工業出版社
《立體構成》 作者:郭茂來 郭曼琳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七、 必要的說明
1.本大綱用于高等教育工業設計專業的教學。教學內容及學時安排可根據學生情況及專業發展和市場需求作適當補充調整。
2、本課程實驗教學內容可根據學生基礎情況和專業發展進行適當調整和補充。
版別:2013
制訂(修訂):譚錦華
審核:袁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