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二維動畫技術》是數字媒體專業方向的核心課程之一,主要研究設計和制作的計算機二維動畫原理和方法,其研究對象是設計和制作過程中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和具體的設計技術分析。通過本課程的教學培養學生計算機技術的具體應用能力,為學生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課程基本信息
課程編號: 08183201
課程英文名稱:Two Dimension Animations
授課對象: 數字媒體技術方向
課程類型: 專業必修課
建議學時: 64學時, 其中講授48學時, 實驗16學時
學 分: 4
與相關課程的銜接
先修課程: 計算機文化基礎, C語言程序設計或VC等同類課程
考核方式: 考試
二、教學目標和要求
計算機二維動畫技術是數字媒體專業方向的核心課程之一,主要研究設計和制作的計算機二維動畫原理和方法,其研究對象是設計和制作過程中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和具體的設計技術分析。通過本課程的教學培養學生計算機技術的具體應用能力,為學生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課程的教學目標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其在教育領域也有著廣泛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理解計算機二維動畫技術在多個領域的應用意義,掌握利用常用的多媒體工具軟件設計二維動畫的方法,能夠設計一些常用的二維多動畫作品,并通過上機實習以及與教師同學的交流合作,逐步提高作品的檔次,而且也逐步把作品的應用范圍擴展到更廣擴的天地。
(二)本課程的教學基本要求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 學生應掌握多媒體作品的設計理論依據,熟悉多媒體作品的設計流程,以及作品的評價等等。在具體技術方面,了解多種軟件的使用方法,重點掌握核心軟件的使用,以便能夠以此為核心,在多種周邊軟件的輔助下設計出高水平的作品。作業與考核都要緊緊圍繞實際作品的設計,而不是停留在理論上的了解與理解。
三、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與課時分配
(一) 二維動畫制作的基本理論(2學時)
教學基本內容:
1. 計算機動畫概述
2.計算機二維動畫應用領域
3. 計算機二維動畫實例
教學要求: 了解計算機二維動畫的基礎概念。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及多媒體演示。
(二) 二維動畫的基本知識和素材獲取方法(2學時)
教學基本內容:
1. 文本和圖形、圖像素材的基本知識
2. 數字音頻、動畫和視頻素材的基本知識
3. 素材的獲取和素材制作加工軟件簡介
教學要求: 掌握素材獲取的一般方法。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及多媒體演示。
(三) 動畫機理及Flash環境(3學時)
教學基本內容:
1. 傳統動畫的機理
2. 電腦動畫機理
3. 動畫及Flash簡史
教學要求: 掌握電腦動畫的基本機理,熟悉Flash環境。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及多媒體演示。
(四) 動畫基本形式(12學時)
教學基本內容:
1. 逐幀動畫
2. 運動漸變
3. 形狀漸變
4. 引導層
5. 遮罩
教學要求: 掌握動畫的基本形式,明確區分幾種動畫的制作條件。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及多媒體演示。
(五) 元件分析(8學時)
教學基本內容:
1. button元件
2. movieclip
教學要求: 掌握button元件與movieclip的區別與聯系,能夠靈活地用于實際作品設計中。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及多媒體演示。
(六) text類分析(6學時)
教學基本內容:
1. 靜態文本
2. 動態文本
3. 輸入文本
教學要求: 了解文本的分類,掌握三種文本工具的不同特點,能夠在不同的情況下用不同的文本設計出實際實例。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及多媒體演示。
(七) 模塊化“鏈接”(8學時)
教學基本內容:
1. 場景
2. loadmovie
3. fscommand
教學要求: 了解模塊化“鏈接”的含義,掌握模塊化“鏈接”常用的幾種方法。能夠用各種方法在不同的情況下設計出不同的實例。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及多媒體演示。
(八)綜合實例(7學時)
教學基本內容:
1. 第三方作品分析
2. 自己作品分析
3. 綜合實例注意問題探討
教學要求: 掌握綜合作品設計的操作步驟及應注意的問題。
教學方式:講授、討論及多媒體演示。
四、 實踐環節
本課程的實驗安排如下表:
序號 | 實驗名稱 | 必做/選做 | 實驗性質 | 學時 |
實驗一 | 動畫基本形式練習1 | 必做 | 驗證性 | 4 |
實驗二 | 動畫基本形式練習2 | 必做 | 驗證性 | 4 |
實驗三 | 動畫基本形式練習3 | 必做 | 驗證性 | 2 |
實驗四 | 綜合作品設計 | 必做 | 設計性 | 6 |
實驗學時總計 | 18 |
(詳細內容見本課程的實驗教學大綱。)
五、教材
張亞東等. Flash三維動畫設計與制作.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5
六、參考資料
1 多媒體課件設計基礎 高等教育出版社 項國雄
2 Flash入門與進階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北京金洪恩電腦有限公司
版別:2013
制訂(修訂):徐建志
審核:袁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