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構成是工業設計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研究如何在平面上運用視覺反應與知覺作用形成視覺語言,創造新的視覺形象、視覺形式,用形式來表達設計思想,它十分強調對構成形式的訓練,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課程。
平面構成與色彩構成、立體構成一起被當今設計領域并稱為三大構成,是藝術設計的基礎。其中,平面構成又是色彩構成、立體構成的基礎,也就是說它是基礎中的基礎。
在國內的很多大學,開設工業設計、紡織印染設計、服裝設計、商業美術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廣告設計、書籍裝幀、網頁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包裝等等專業,幾乎都要開設三大構成課程,作為各專業的基礎必修課,由此可見其在專業建設中的重要性。
《平面構成》課程教學大綱
一、 課程基本信息
課程編號:11180040
課程英文名稱:Graphic Composition
授課對象:工業設計本科
課程類型(指公共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等):專業選修課
建議學時:32
學分:1.5
與相關課程的銜接:繪畫基礎、設計素描
考核方式:本課程實行隨堂作業考核。每階段課程結束時,學生須按教學要求呈交課堂作業,并由任課老師評分,同時進行隨堂評講。教師結合學生平時作業評定課程考核成績。
二、 教學目標和要求
了解平面構成基本組成要素,形式美學法則,平面、空間感覺,形成設計思維與概念,重點掌握構成形式。
三、 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教學方式與課時分配(32)
(一)第一章:概述(4學時)
教學基本內容:平面構成的概念、由來、分類、特點以及平面構成的材料和用具。
教學基本要求:了解平面構成的由來、分類、特點;掌握平面構成的概念以及平面構成的材料和用具。
教學方式:講授
(二)第二章:平面構成的造型要素(8學時)
教學基本內容:平面構成的形象(形象的分類、元素、空間)、平面形象的基本要素(點、線、面、體)、基本形、肌理
教學基本要求:掌握平面構成的形象(形象的分類、元素、空間)、平面形象的基本要素(點、線、面、體)、基本形、肌理
教學方式:講授加課堂作業加講評
第三章:平面構成的形式(20學時)
教學基本內容:群化的構成形式、重復、漸變、分形、發射與結集、特異、變異、對比與統一、空間的構成形式*,分別從其概念、形式、情感特征、在平面設計上的應用等等方面來進行學習和把握。
教學基本要求:了解群化的構成形式;掌握群化的構成重復、漸變、分形、發射與結集、特異、變異、對比與統一、空間的構成形式*。
教學方式:講授加課堂作業加講評
四、 實踐環節
設計繪圖
五、 教材
《平面構成》 滿懿編著 人民美術出版社
六、 參考資料
《平面構成(教材)》 洪興宇/邱松編著 湖北美術出版社
《裝潢美術》 鄧小鵬 編著 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
《平面構成》設計教材叢書 尹定邦 主編 遼寧美術出版社
《平面構成》 黃剛 著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七、 必要的說明
1、本大綱用于高等教育工業設計專業的教學。教學內容及學時安排可根據學生情況及專業發展和市場需求作適當補充調整。
2、本課程實驗教學內容可根據學生基礎情況和專業發展進行適當調整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