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1日),由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科學出版社等單位聯合建設的PubScholar公益學術平臺正式對社會公眾開放。該平臺提供公益性的學術文獻服務,為有相關需求的機構、社會公眾等提供了內容豐富的學術資源。
公益性學術資源平臺(PubScholar)是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主力軍,履行學術資源保障“國家隊”職責,為滿足全國科技界和全社會科技創新的學術資源基礎保障需求,所提供公益性學術資源的檢索發現、內容獲取和交流共享等服務的平臺。
平臺在尊重知識產權和國際通行規范的前提下,發揮中國科學院自身擁有豐富且高質量學術資源的優勢,帶動國內外的學術資源機構積極合作,最大限度地開放優質學術資源。目前,平臺整合集成了中國科學院的科技成果資源、科技出版資源和學術交流資源;OA環境下允許集成服務的學術資源;以及通過協議授權或其他合作共建模式獲得授權許可的學術資源。
PubScholar公益學術平臺訪問地址:https://pubscholar.cn/
該平臺首期整合集成了中國科學院的科技成果資源、科技出版資源和學術交流資源,內容包含期刊論文、學位論文、預發布論文、專利文獻、領域快報、動態快訊、科學數據、圖書專著等,目前通過平臺可檢索的科技文獻資源量約 1.7 億篇。可免費獲取的全文資源量約 8,000 萬篇,包括科技論文全文數據約 2,122 萬篇,專利全文數據約 5,878 萬篇。
平臺整合集成中國科學院的特色數據主要包括:中國科學院主辦的358種期刊元數據、中國科學院出版的6.2萬冊圖書元數據、中國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CSCD)的元數據695萬條、中國科學院學位論文17萬篇、中國科學院科技論文預發布(ChinaXiv)的預印本約1.7萬篇、以及中國科學院114個研究所的機構倉儲數據、35個科學數據中心的元數據等。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劉細文主任介紹,他們對這些論文做了專業化的分類,提供精準化服務。比如醫學領域的學者要去獲取醫學領域的文獻,就可以在醫學、衛生這個領域,看到不同年代、不同機構所發表的科技論文。
PubScholar公益學術平臺向廣大公眾提供了公益性學術資源的集成檢索功能,查詢者可以多途徑導航獲取全文資源,平臺集成了科大訊飛翻譯引擎,還可給用戶主動推送相關領域的高價值文獻。未來,平臺的二期建設將繼續豐富學術資源,完善服務功能,持續提升精準度,最大限度發揮學術資源的作用。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劉細文主任介紹,在他們從事科技文獻服務的過程當中,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作為科研機構獲取科技文獻相對來說比較容易,但是公眾和企業的科研人員在閱讀和獲取文獻方面還是面臨很多的障礙。因此他們開發了這樣一個公益學術平臺,為全社會提供公益服務。
鑒于許多學者正為寫好的論文找不到合適優秀的投稿渠道而苦惱,本文為大家推薦第五屆國際科技創新學術交流大會(IAECST 2023),會議歷史豐富,專家陣容強大。下滑查看具體會議詳情, 在此,愿每位學者都能早日多發“牛”文!
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指出,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完善創新體系建設,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當前,從全球范圍看,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一些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已經呈現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變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斷積累。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在一些科技領域,我國正在由“跟跑者”變為“同行者”,甚至是“領跑者”。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科技創新的基礎還不牢固,創新水平還存在明顯差距,在一些領域差距非但沒有縮小,反而有擴大趨勢。因此,提升創新能力、打造創新生態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重中之重。
本屆國際科技創新學術交流大會,以“匯聚國際科研創新智慧、共謀學術生態高質發展”為主題,是為聚集創新人才,促進學術繁榮,助力創新驅動,搭建產學研政優勢互補、有機結合的高層次交流平臺,旨在加快形成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切實推動國內重點科技,如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物醫療、現代能源系統等重大創新研究成果的傳播交流,通過促進科技資源的整合,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合作創新和集成創新,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支撐。會議邀請國內外科研領域的學科帶頭人或和行業領軍人物出席并作特邀報告,同時各系列專業會議采用主題報告、現場提問、自由互動等多種形式進行交流研討,并同期開展在線學術交流活動。本次會議作為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之學術引領能力建設項目,旨在助力科技創新發展,推動金融與科技、 產業深度融合,探索創新科技金融服務新業務新模式, 為廣大科研機構和創新載體提供更多支持。會議將于2023年12月08-10日在中國廣州召開,組委會誠摯邀請廣大專家、學者、科研人員積極參與,共同為科技創新提供助力,推動科研學術新發展。
五個主題會議如下:咨詢獲投稿優惠及優先審稿及錄用(點擊)
【IEEE出版 |西南大學和重慶理工大學主辦】 第五屆國際科技創新學術交流大會 暨信息技術與計算機應用學術會議(ITCA 2023) 大會網址:itca2023.iaecst.org (查看更多詳情) |
![]() 【IEEE出版 | 往屆均已完成檢索】第五屆國際科技創新學術交流大會 暨通信、信息系統和軟件工程學術會議(CISSE 2023) 大會網址:cisse2023.iaecst.org (查看更多詳情) |
【IEEE出版|EI、 Scopus穩定檢索】第五屆國際科技創新學術交流大會 暨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國際學術會議(MEA 2023) 大會網址:mea2023.iaecst.org (查看更多詳情) |
【IEEE出版|IEEE PES 智慧樓宇、負載和客戶支持系統衛星技術委員會(中國)、華南理工大學、廣東省艾思信息化學術交流研究院主辦,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指導】 新能源科學與電力工程國際學術會議(NESEE 2023) 大會網址:nesee.iaecst.org (查看更多詳情) |
【西安交通大學主辦】第五屆國際科技創新學術交流大會 暨管理科學信息化與經濟創新發展學術會議 (MSIEID 2023) 大會網址: http://msieid2023.iaecst.org/ (查看更多詳情) |
【全領域多主題學術會議】點擊查看
團隊投稿或參會,可享最大優惠!【點擊領取】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