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智慧城市與可持續發展國際學術會議(SCSD 2025)將于2025年4月11-13日于中國西安隆重舉行。SCSD 2025由西北大學主辦、長安大學建筑學院承辦、重慶大學溧陽智慧城市研究院協辦,并已獲得以上高校的大力支持。大會旨在匯集全球范圍內的專家學者、研究人員和行業領袖,共同探討與分享最先進的環境工程相關的研究成果、技術創新,及其在實際城市開發中的應用。大會將特別關注智慧城市和可持續發展的整合,探索如何通過科技創新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雙贏策略。
ACM 獨立出版 - EI 快檢索,快至見刊后20天被EI, Scopus檢索
2025年智慧城市與可持續發展國際學術會議(SCSD 2025)
202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mart C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CSD 2025)
西北大學 主辦 | 高校認可會議 | 高錄用 | 快EI檢索 | 雙一流高校聯合舉辦
ACM 獨立出版!見刊檢索 快速穩定!
“城市、計算機、經濟、人力資源-管理、可持續發展、智慧醫療護理類”的相關主題 均可投稿
大會官網:www.icscsd.org【更多詳情】
時間地點:2025年4月11-13日 | 中國-西安
接受/拒稿通知:投稿后3個工作日內
截稿時間:見官網(早投稿、早審核、早錄用)
提交檢索:EI Compendex、Scopus、ACM Digital Library
主辦單位
承辦單位:長安大學建筑學院
協辦單位:重慶大學溧陽智慧城市研究院
大會組委(部分展示)
大會主席 | 大會主席 |
![]() Prof. Zhe Chen, Aalborg University, Denmark (IEEE Fellow, IET Fellow, AAIA Fellow)
|
![]() Prof. Yunsheng Hua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hina (AAAS Fellow, ACM Fellow, IEEE Fellow) |
大會主席 | 程序委員會主席1 |
![]() Prof. Chunping Miao Chang' an University, China |
![]() Assoc. Prof. Yuan Wu University of Macau, China |
程序委員會主席2 | 程序委員會主席3 |
![]() Prof. Ali Cheshmehzangi,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Australia |
![]() Assoc. Prof. Thinagaran Perumal, 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 Malaysia |
出版主席1 | 出版主席2 |
![]() Prof. Rabee M. Reffat,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China |
![]() Assoc. Prof. Deepak Kumar Jai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 |
組織委員會主席1 | 組織委員會主席2 |
![]() Prof. Wei Shangguan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ina |
![]() Prof. Jianqiang Yan NorthWest University, China |
組織委員會主席3 |
|
![]() Prof. Baojie He Chongqing University, China |
主講嘉賓
華云生 教授 - 香港中文大學 常務副校長 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計算機器學會(ACM)、美國科學促進學會(AAAS)Fellow |
![]() 簡介:華云生教授曾任伊利諾伊大學厄本那-香檳分校電機及計算機工程學系 Franklin W. Woeltge 講座教授,為國際知名的計算機科學家,研究范圍包括非線性規劃、多媒體訊號處理,以及人工智能。他為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計算機器學會(ACM)及美國科學促進學會(AAAS)院士,并曾任 IEEE 計算機學會會長。多年來,華教授卓越的學術及專業成就廣受表揚,獲多項國際獎譽,其中包括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頒發的計算機科學杰出校友獎、計算機學會頒發的 W. Wallace McDowell 獎、Tsutomu Kanai 獎,以及 Richard E. Merwin 杰出服務獎。 |
顏建強 教授,高級工程師 - 西北大學 |
![]() 簡介:工學博士,正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計算機學會專業委員會執行委員、陜西省公路學會理事,陜西省大數據與云計算協會理事,陜西省電子學會圖象圖形專業委員會委員,陜西創新人才發展研究院特聘專家,西安市智慧交通智庫負責人。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計算機視覺、多媒體處理、數據分析與挖掘、智能信息處理、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近年來,主持科研項目10多項,解決了出租車攝像頭異常檢測、公交車內乘客擁擠度識別等難題,申請發明專利10多項,在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0多篇。主持參與一批大型信息化項目的建設工作,其中1000萬以上的項目5項,科技部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基金支持項目2項,以第一、第二完成人獲得陜西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2項、陜西省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項。 2021年被西安市人民政府授予“西安市勞模創新工作室”,2020年被西安市委授予“西安青年科技人才獎”,2020年被中國電子學會授予“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2019年被陜西省交通運輸廳授予“科技創新青年英才”稱號,2019年西安市團委等授予“西安好青年”稱號;2019年西安市團委授予“西安青年五四之星”稱號;2018年被中國技術市場協會授予“金橋獎”,2018年被西安市人民政府授予“西安工匠”,2018年被全球程序員委員會授予“西安十佳程序員”,2017西安市雁塔區授予“職業技術帶頭人”稱號。 |
何寶杰 -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 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 |
![]() 簡介:教授、博士生導師、弘深青年學者、巴渝學者(青年)。他畢業于新南威爾士大學建成環境學部。何教授同時擔任昆士蘭大學建筑設計規劃學院的客座副教授,并且是重慶大學氣候韌性與低碳城市中心的負責人。他在多個國際期刊中擔任副主編和編委,如《Human Settlements and Sustainability》、《Science Progress》及《Frontiers in Climate》等。何教授在氣候變化與環境可持續發展領域積極參與研究和國際會議的組織工作。此外,他也是中國建筑學會地下空間專業委員會的理事,具有豐富的學術背景和廣泛的學術影響力。何教授2024年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2024年 入選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建筑)榜單。 研究方向:高溫韌性城市規劃設計,高溫緩解適應,城市設計與碳循環 |
王宇鵬 教授 - 西安交通大學 人居環境與建筑工程學院副院長 |
![]() 簡介:王教授在全球建筑與環境工程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和成就。他在2023年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外國優秀青年學者項目”資助,還積極參與西安交通大學的“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他的研究得到了國際認可,曾獲得加拿大自然科學與工程研究委員會(NSERC)博士后津貼,并在日本獲得了博士生全額獎學金。他的指導才華卓越,曾指導多名學生獲得各類優秀學術獎項。他本人也屢獲殊榮,包括亞洲城市環境協會“創新設計獎”和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的“工程建設卓越獎”。王教授在多個專業協會擔任重要職務,如中國建筑學會地下空間學術委員會理事和陜西省科協決策咨詢專家團隊首席專家,積極推動行業發展。在國際/中文期刊的編委會和評審中,他是《Urban Climate》的副主編,并為多個SCI期刊貢獻評審意見。 研究方向:城市熱島效應,城市空間規劃與環境評估,鄉村振興與可持續發展,綠色建筑設計與評估,社區步行交通系統規劃研究 |
苗純萍 教授 - 長安大學建筑學院 |
![]() 簡介:教授,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城鄉規劃學),陜西省人才計劃入選者,中國林學會城市森林分會常務理事,Human Settlements and Sustainability編委,《中國城市林業》、《生態學雜志》青年編委。 研究方向:城市空間形態與微氣候,城市森林生態系統服務,人工智能與城市規劃。 |
征稿主題
包括但不限于: | |
(1)智能城市基礎設施與技術: 城市網絡與通信 5G與邊緣計算的城市應用 智能建筑管理系統 城市物聯網系統架構 數據驅動的城市感知與環境監測 城市大數據分析與決策支持 智慧城市網絡安全 城市基礎設施的數字孿生技術 |
(2)智能交通與城市管理:
智能交通系統 自動駕駛與車聯網 城市交通擁堵優化 智能公共交通調度 城市規劃中的AI應用 城市風險管理與智能預警 數據驅動的城市治理 城市物流與配送優化 |
(3)社會發展與智能技術應用: 智能家居與智能社區 數字健康與智慧醫療 老齡化的智能解決方案 智慧城市的教育技術 公共衛生與城市安全監測 基于AI的城市社會服務優化 基于社會發展的IP智能設計 |
(4)綠色計算和通信技術: 綠色基礎設施、可持續設計和技術 能源和電力受限的設備和網關 超低功耗系統架構 低功耗,分布式數據處理傳感器 節能的M2M有線和無線通信和網絡 綠色計算和通信的優化或分析(包括核心網絡優化) 綠色大數據、云、數據中心架構5G綠色技術(SDN、IoT、眾包等) 能量收集通信和網絡 |
(5)可持續發展相關主題: 經濟學 可持續經濟模型 氣候經濟學 可持續金融 社會學 人類健康與環境 綠色技術 管理學 技術與工程管理 可持續供應鏈管理 人力資源可持續管理 教育學 可持續發展教育 在線教育 人工智能與教育 信息化教育 教育技術 |
(5)可持續發展相關主題: 農業與土地管理 海洋科學 氣象與災害管理 可持續城市發展 人地關系研究 人工智能與可持續發展 生態農業 土地利用變化 海洋資源利用與保護 海岸帶管理 綠色交通 基礎設施可持續性 自然災害預警與應對 災后恢復與重建 城市生態系統管理 自然與文化景觀保護 歷史建筑與綠色修復 |
其他符合大會主題的稿件均可接受!
論文出版
所有的投稿都必須經過2-3位組委會專家的嚴格審稿,最終所錄用的論文將以會議論文集的形式通過ACM出版社正式出版,見刊后由出版社提交至EI Compendex、Scopus、ACM Digital Library等進行檢索。目前該出版社EI和Scopus檢索快速穩定!
-論文應是原創、英文撰寫,不得少于8頁 。【論文模板及投稿指引下載】
參會方式
1、作者參會:一篇錄用并繳費的文章允許一名作者免費參會;
2、口頭演講:申請口頭報告,語言為中文,時間為10-12分鐘;
3、海報展示:申請海報展示,請提供A1尺寸豎版的海報文件,組委會負責彩色打印;
4、聽眾參會:不投稿僅參會,也可申請演講及展示。
所有參會者現場均可獲取參會證明,會議通知(邀請函),會議手冊,會議專屬紀念品,參會證等會議資料。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