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電氣、電子信息與通信工程國際學術會議 (EEICE 2025)將于2025年4月18-20日在中國深圳召開。
EEICE 2025由深圳技術大學主辦,由深圳技術大學未來技術學院、深圳技術大學集成電路與光電芯片學院和AEIC學術交流中心共同承辦,由西安交通大學、東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和深圳大學支持舉辦。將圍繞“電氣工程”、“電子信息技術”、“通信工程”以及“光電信息”的新研究領域,為來自國內外高等院校、科學研究所、企事業單位的專家、教授、學者、工程師等提供一個分享專業經驗,擴大專業網絡,面對面交流新思想以及展示研究成果的國際平臺。通過探討本領域發展所面臨的關鍵性挑戰問題和研究方向,以期推動該領域理論、技術在高校和企業的發展和應用,也為參會者建立業務或研究上的聯系以及尋找未來事業上的全球合作伙伴。
【會議亮點】
1.深圳技術大學主辦,六大高校聯合支持
2.IEEE獨立出版/連續五屆EI檢索穩定
3.年度品牌會議-數位高層次專家蒞臨會議現場
會議時間:2025年4月18-20日
會議地點:中國-深圳技術大學
截稿時間:以官網信息為準(早投稿、早錄用、早遞交)
提交檢索:EI, IEEE, Scopus【三大數據庫實現穩定檢索!】
會議歷屆檢索歷史均快速且穩定(點擊查看)
【組織架構】
主辦單位:深圳技術大學
承辦單位:深圳技術大學未來技術學院、深圳技術大學集成電路與光電芯片學院
支持單位:西安交通大學、東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深圳大學
【會議組委(部分成員)】
大會榮譽主席: | |
![]() |
Giuseppe Buja 教授,意大利帕多瓦大學 lEEE Life Fellow |
IEEE工業電子學會尤金·米特曼成就獎的獲得者,以表彰他對工業電子領域的杰出技術貢獻,以及IEEE工業電子交易的2016年最佳論文獎。他曾擔任IEEE的多個職位,包括1994年第20屆IES年會的總主席,IEEE工業電子交易的副主編以及IEEE電機,電力電子和驅動器診斷國際研討會(SDEMPED)的聯合創始人。他目前是the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編輯部的成員,以及IES行政委員會的終身高級成員。 | |
大會主席: | |
![]() |
劉清俠 教授,深圳技術大學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化學與材料工程系終身教授。現任深圳技術大學新能源新材料學院講席教授。深圳市海洋能源與環境安全重點實驗室(籌)主任,深圳技術大學先進儲能技術中試平臺主任。曾任阿爾伯塔工程、地質、地球物理專業協會(APEGGA),美國化學學會(ACS),美國礦業、冶金與勘察協會(SME),加拿大化學工程協會(CSCE),加拿大礦業及冶金與石油協會(CIM)成員。獲美國專利授權27項,中國專利授權30項。 | |
![]() |
梁永生 教授,深圳技術大學 深圳技術大學副校長、IEEE & ACM Member |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民進廣東省委會常委。
個人主要成就:曾任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校長、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深圳市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管理委員會、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主任。榮獲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深圳市鵬城學者“通信與信息系統”學科長期特聘教授,致力于計算機網絡與數據通信、信號處理與模式識別領域的教學與科研。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各1項 |
|
程序委員會主席: | |
![]() |
唐定遠 教授,深圳技術大學 深圳技術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副院長 |
1983年7月畢業于武漢大學物理系,獲理學學士學位;1986年8月畢業于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獲理學碩士學位;1988年2月赴德國漢諾威大學(University of Hannover)物理系攻讀博士學位,于1993年2月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后,先后在德國標準局、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悉尼大學從事博士后及研究員工作。2000年7月加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任副教授。2019 年9月晉升為正教授。H-index因子72, 為物理學領域全球前1%高被引科學家。 | |
![]() |
余長源 教授,香港理工大學 Optica/OSA Fellow、IEEE Senior Member |
于1997年獲得清華大學應用物理學學士學位和管理經濟學學士學位,1999年獲得美國邁阿密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碩士學位,2005年獲得美國南加州大學光通信實驗室電氣工程博士學位。2005年在美國普林斯頓NEC實驗室做訪問研究員。2005年12月加入新加坡國立大學,擔任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光子系統研究小組創始組長至2015年12月。在此期間,他也是新加坡a *STAR信息通信研究所的聯合高級科學家。2007年任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系客座教授。2015年12月加入香港理工大學,現任電子與信息工程系正教授。同時,他也繼續擔任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兼職教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光子器件、子系統、光纖通信與傳感系統、生物醫學儀器等。 | |
![]() |
岳洋 教授,西安交通大學 SPIE Fellow、IEEE/Optica Senior Member、國家級青年人才計劃入選者 |
智能光子應用技術實驗室(iPatLab)創始人及現任PI。致力于光通信、光感知、光芯片等智能光子學領域的基礎及應用研究。2004年和2007年分別獲得南開大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學士及光學碩士學位,2012年獲得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子工程博士學位。2021年入選西安交通大學“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已發表論文近300篇(包括Science),包含特邀論文20余篇,申請及授權專利70余項(包括美國專利30項、歐洲專利10項,已授權40余項),英文書專著1部,英文書編著7部,英文書章節2章,Google學術引用12,000余次。主持國家級、省部級及企業橫向科研項目近10項,累計經費1000余萬元。 | |
![]() |
董波 教授,深圳技術大學 IEEE Senior Member |
深圳技術大學集成電路與光電芯片學院特聘教授。分別于2008年6月和2015年12月獲得南開大學光學博士學位和新加坡國立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博士學位,2008年-2009年在加拿大勞里埃大學做博士后,2009年-2017年任職新加坡A*STAR資訊通訊研究院科學家。主持和參與完成加拿大NRSERC、新加坡NRF、中國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跟歐洲Airbus、新加坡ST、新加坡SMRT等企業的多項合作項目。在新型光子集成器件及應用、光電檢測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在國際著名光電刊發表論文100多篇,申請專利21項,授權10項。 | |
組織委員會主席: | |
![]() |
張晗 教授,深圳大學 國家青年人才、國家優青、OSA Fellow、RSC fellow |
全球高被引科學家(2018-2021年)。曾獲得廣東省五四青年獎、廣東省青年科技創新獎、廣東省丁穎科技獎、廣東省科技領軍人才、深圳市青年科技獎、深圳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兼任廣東省政 協委員、民盟中央委員、深圳市副主委等職位。曾/正擔任中國光學學會全國光學青年學術論壇副主席,《National Science Review》《Photonics Research》《Nano-photonics》《Ultrafast Science》《中國激光》《光子學報》等期刊編委或客座編委。 長期從事非線性光學及超快激光應用研究,主持承擔超快激光領域科技部重點研發、基金委重點、國際合作重點、國防重點等國家級項目十余項。 | |
![]() |
王志忠 教授,深圳技術大學 深圳技術大學集成電路與光電芯片學院副院長 |
在半導體行業從業三十多年,先后就職于飛利浦、恩智浦、意法愛立信等國際知名半導體企業,歷任芯片研發、市場及管理崗位。在移動通信領域,對半導體產業鏈上下游有深入了解,具有多款芯片從產品定義、架構設計、電路設計、封裝測試到量產商用的成功經歷,芯片涉及多模多頻射頻收發器、高性能音頻CODEC和SoC等。 | |
![]() |
黃炳頂 教授,深圳技術大學 深圳技術大學數據科學與大數據系主任 |
澳門城市大學數據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導師,深圳市鵬城孔雀特聘崗位B類人才。多年來一直從事生物醫學人工智能的交叉學科研究,涵蓋了醫學圖像分析處理、深度學習算法、手術機器人、生物信息學、AI制藥、癌癥基因組學以及癌癥早篩等多個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研究和產業經驗。至今已發表50多篇SCI和會議論文,近五年內發表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文章30余篇。回國工作以來累計獲得超過300萬元的縱向和橫向科研項目經費。 | |
![]() |
李順樸 教授,深圳技術大學 |
1987年和1990年于蘭州大學物理系獲學士和碩士學位,1993年于中 科院物理所獲得博士學位(與前蘇聯科學院金屬物理所合作培養)后留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員。1998年至2002年在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和納米中心做博士后研究。 于2003年開始從事工業研究,先后在EPSON(愛普生)劍橋實驗室,劍橋顯示技術公司,丁達爾國家研究院任高級研究員和高級工程師。于2013獲歐共體科研基金資助在劍橋大學工程系任瑪麗亞-居里高級研究員。研究工作涉及多個領域,包括半導體物理與器件,微/納米材料加工, 自旋電子材料等。 |
【征稿主題】
光電信息 |
電氣工程 |
電子信息 |
通信工程 |
微納米光子學 光電芯片 微波光子學 光通信 光傳感 激光技術 光信息處理 光電子學和技術 光電信息工程 光電信號獲取 光電傳感 光電探測技術與器件 光電信息應用 光電成像技術 光電檢測技術 光電器件 微機電系統 光電圖像處理 納米光電子學 激光自混合干涉技術 特種光纖 光纖激光 光纖磁場傳感技術 微波與光電集成 能源與光電子 ...
|
電機與電器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高電壓與絕緣技術 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 電工理論與新技術 電氣技術 電源技術 電力技術 電磁學 輸配電 電磁兼容 高壓儀器 電氣工程材料 機電一體化 電路與系統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電力系統與能源 電動汽車技術 電機及電器 配電自動化系統 高電壓和絕緣技術 新型傳感器 計算機中繼 電磁和光子學 智能電網/電源IC 電路和電子學 激光技術和電光技術的應用 半導體的電光現象 ... |
電力電子技術 電路與電子技術 信號與系統 半導體器件 傳感器技術 信號與圖像處理 雷達工程 微電子和固體電子學 電子與集成電路 模擬與數字通信 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 電子信息工程 信息通訊技術 微電子技術 高頻技術和通訊網絡 數字信號處理 電力電子技術 信息遙感技術 無線網絡和信息系統 第六代移動通信技術(6g) 傳感器和物聯網 移動計算和邊緣計算 GPS和無線定位 ...
|
數字通信 多媒體通信 無線通信 互聯網通信 天線與電波傳播 光通信與光網絡 移動互聯網與終端 射頻技術 衛星通信 移動通信 現代交換技術 通信電子線路 電子科學與技術 數據結構 信號與系統 模擬電子技術 數字通信 多媒體通信 天線與電波傳播 光通信與光網絡 移動互聯網與終端 射頻技術 衛星通信 移動通信 現代交換技術 ...
|
包括但不僅限于,相關主題均可投稿;如您不明確,可咨詢會議秘書老師!
【論文出版】
文章先經2-3位專家盲審,錄用的文章將由 IEEE 獨立出版(ISBN號:979-8-3315-3259-8),最終交由IEEE Xplore、EI (核心)、Scopus 等檢索,目前該會議檢索十分穩定。
【參會方式】
所有參會人員均可申請報告或海報展示,可開具證明
1、作者參會:一篇錄用文章允許一名作者免費參會;
2、口頭演講:申請口頭報告,時間為10-15分鐘;
3、海報展示:申請海報展示,A1尺寸;
4、聽眾參會:僅聽眾,不申請匯報或海報展示。
【Deepseek助力科研人】無門檻領取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