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和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長,智能電網技術逐漸成為電力行業的重要發展方向。與此同時,無線通信技術在近年來也取得了顯著的進步,為智能電網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為了進一步推動無線通信與智能電網的結合與發展,第七屆無線通信與智能電網國際會議(ICWCSG 2025)將于2025年8月8日-10日在鄭州舉行。
本次會議旨在為全球的學者、研究人員和行業專家提供一個平臺,共同探討無線通信技術在智能電網領域的應用和發展趨勢。我們邀請了來自不同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在會議上發表主題演講,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心得體會。同時,我們也歡迎廣大研究愛好者積極參加,共同交流學習心得和經驗。會議將涵蓋無線通信技術在智能電網中的應用、智能電網的最新發展趨勢和挑戰、無線通信技術與智能電網的創新與突破等方面的話題。我們希望通過這次會議,能夠促進學術界與產業界的合作與交流,推動無線通信技術與智能電網的進一步發展。
河南工業大學主辦,河南工業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承辦 | 多屆數會議,往屆均已見刊EI檢索!
IEEE Fellow出席會議并作報告,SPIE出版,ISSN號(ISSN:0277-786X)
2025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Smart Grid
2025年8月8-10日,中國-鄭州
大會官網:www.icwcsg.net【更多詳情】
截稿時間:多輪截稿,詳見官網
收錄檢索:EI Compendex,Scopus
【大會組委】
大會主席
Prof. Mohamed-Slim Alouini,IEE EFellow, SPIE Fellow, AAIA Fellow,King Abdulla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audi Arabia
張慶輝教授河南工業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樊超教授,河南工業大學,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學院院長
出版主席
劉揚教授,河南工業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
楊亮教授,湖南大學
程序委員會主席
史凌峰 教授,IEEE Senior Member,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Prof. Saad Mekhilef,IEEE Fellow, IET Fellow,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ustralia
葛宏義副教授,河南工業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
陳天飛副教授,河南工業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學術副院長
地方組織主席
秦瑤教授,河南工業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
王寧教授,鄭州大學
組織委員會主席
朱春華教授,河南工業大學,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學院副院長
呂磊教授,河南工業大學,復雜性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主講嘉賓
![]() 史凌峰 教授 IEEE Senior Member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
史凌峰教授,1995--2000年在618所工作;2000--2008年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工作;2008--今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院工作。2001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評為講師,2006年晉升副教授,同年12月被遴選為碩士生指導教師,研究方向為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2008年碩士研究生指導方向轉為電路與系統,2013年6月被遴選為電路與系統方向博士生指導教師,2014年晉升教授。 目前主要從事傳感器信號處理、導航與定位、無線通信等領域的研究工作,發表學術論文110余篇,其中SCI檢索的論文70余篇(二區及以上論文近20篇,IEEE期刊論文20余篇)、EI檢索的論文10余篇,其中在重要國際學術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10余篇,國家授權發明專利17余項、授權實用新型1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4項,轉讓發明專利2項。現在屬于IEEE Senior Member,中國電子學會會員,IEEE、IET、MEJ、JIE等十幾種SCI國際權威學術期刊、電子學報(中文和英文)、中國郵電學報英文版、電子科技大學學報-工學版等國內權威學術期刊審稿人,教育部和科技部科技獎勵評審專家。近年來,主持包括教育部重點項目在內的縱向研究課題3項,此外還有與相關合作單位項目5項。獲陜西省科技廳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校級優秀教師獎1項。在教學方面,出版教材2部,主講本科生《集成電路設計》課程,主講研究生《微波與射頻集成電路》課程。 |
Saad Mekhilef 教授 IEEE Fellow, IET Fellow 斯威本科技大學 |
Saad Mekhilef教授是IEEE和IET會士。他是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科學、計算與工程技術學院的杰出教授,同時也是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電氣工程系的名譽教授。 他發表了超過800篇學術期刊、會議論文和五本書籍,這些著作被引用超過54,000次,還有80多名博士生在他的指導下畢業。 他還擔任許多頂級期刊的編委,如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IEEE Open Journal of Industrial Electronics、IET Renewable Power Generation、Journal of Power Electronics、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ircui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Saad Mekhilef教授被Thomson Reuters(Clarivate Analytics)列為全球高被引(世界前1%)工程研究人員之一。 他積極參與電力電子和可再生能源項目,為大型企業提供工業咨詢。 |
Mohamed-Slim Alouini 教授 IEEE / SPIE / AAIA Fellow 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
|
在他 30 年的學術生涯中,IEEE 和 OPTICA 研究員 Mohamed-Slim Alouini 教授開發了用于評估射頻和光學無線通信系統性能的分析和仿真工具。他還為新興無線網絡設計和優化了創新技術。 Alouini 教授是 KAUST ECE 計劃的聯合創始人,他通過他在無線通信領域的開創性工作激勵未來的工程師。他的綜合天-空-地網絡、頻譜共享方案和光學無線通信系統研究塑造了連接的未來,并體現了 KAUST 的科學卓越和全球影響力。Alouini 教授發表了大量會議和期刊論文,并與人合著了由 Wiley Interscience 出版的教科書《衰落頻道上的數字通信》。他是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和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的前編輯,還擔任過 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和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 期刊的編輯。他還是 IEEE 通信雜志光通信和網絡特別系列的系列編輯,以及 Frontiers in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期刊的創始現場主編。他現在是 Nature Partnership Journal (NPJ) 無線技術的創始主編(自 2025 年起)和 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s Systems 的編輯(自 2022 年起)Alouini 教授曾擔任 IEEE 通信學會 (2016-2017)、IEEE 車輛技術學會 (2018-2022)、IEEE 航空航天與電子系統學會 (2023-2024) 和 IEEE 光子學學會 (2025) 的 IEEE 杰出講師。 |
楊亮 教授,湖南大學 |
楊亮,教授,博士生導師,1977年生。2006年在中山大學獲博士學位。曾在香港城市大學和TAMUQ做博士后。 主要研究領域為無線通信、光無線通信,發表IEEE期刊類論文110多篇,如IEEE-JSAC、IEEE-TCOM、IEEE-TVT、IEEE-TWC、IEEE-TIFS等國際核心刊物,Google及ResearchGate的H指數為40,連續4年入選斯坦福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入選2023年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1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重點項目1項(課題負責人)。擔任多個國際期刊編委(如IEEE-TCOM、IEEE-WCL、IEEE-COMML、中國科學:信息科學、通信學報等)。2007年廣東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2019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學獎2等獎獲得者(排名第1)、2021年中國電子學會優秀科技工作者、2020年IEEEWCL最佳編委。 |
【會議出版】
所有的投稿都必須經過2-3位組委會專家審稿,經過嚴格的審稿之后,最終所有錄用的論文將由SPIE -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ISSN:0277-786X)出版,見刊后由出版社提交至EI Compendex和Scopus檢索。
ICWCSG會議從2019年起歷屆都成功舉辦,參會者就無線通信、智能電網等領域的最新研究和理論在會上進行交流和分享。目前,歷年會議的文章均已完成見刊并被EI和SCOPUS檢索。更多會議歷史及檢索記錄
文章準備
文章需根據會議模板進行排版。模板下載
投稿方式
作者需在規定的投稿截止時間前提交文章進行審核。在線投稿系統
【征稿主題】
計算機科學 |
光通信和網絡 |
微波工程 |
綠色計算 信號與圖像處理 人機交互 移動技術和移動Web服務 信息安全與計算機取證 遙感 通信軟件和服務 普適計算
|
光網絡的設計與管理 光網絡性能建模 光網絡控制和管理 光調制和信號處理 可靠的光網絡 廣義多協議標簽交換 光路由器和交換機的新架構 光纖新技術 激光和光子元件 高速光纖局域網和千兆以太網 服務質量。面向未來網絡的光網絡 光網絡的能效 光和其他網絡技術的融合 支持云計算的光網絡 光纖無線電 自由空間與光纖通信 |
微波器件/組件設計和技術 無源、有源設備 微機電系統 集成技術 納米器件 毫米波和太赫茲分量等。 天線設計與應用 寬帶 多頻帶 智能天線 天線建模和測量 無線電頻率 微波和毫米波系統及其應用
|
通信網絡和系統 |
信號處理與應用 |
智能電網 |
網絡:未來的互聯網/未來的網絡 QoS/QoE與資源管理 光網絡 無線、移動、自組織和傳感器網絡 無處不在的網絡 網絡安全性 多媒體網絡等。 通信系統 編碼與信息論 無線、超寬帶、超聲波通信 衛星通信
|
信號、圖像、音頻、視頻處理、分析和應用 模式識別 生物醫學信號處理與分析 信號濾波、檢測和估計 統計信號處理與建模 環境情報 計算機視覺與聽覺
|
智能傳感器和高級計量基礎設施 電力和能源系統應用 (發電、輸電、配電、市場、運營、規劃) 智能電網對分布式能源的影響 (電動汽車、需求響應、分布式發電、存儲) 能源管理系統 (適用于智能建筑和家庭自動化) 能源系統中的廣域保護、通信和控制 網絡安全系統 (智能監控和停機管理) 智能電網互操作性和標準 關鍵基礎架構彈性 (自然災害、地磁擾動等。) 可部署微電網 智能電網部署和演示項 |
◆ 更多學科領域學術會議可進入查看...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