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面對國內外錯綜復雜的發展環境,仍實現了經濟的穩健增長,經濟總量站上13萬億元臺階。投資、消費和出口“三駕馬車”整體保持穩健,財政政策加大穩增長支持力度,金融業實現穩健發展。2023年中國經濟將開啟“修復性復蘇”模式,粵港澳大灣區只要保持疫情政策優化以來的良好勢頭,加上香港與澳門的同步復蘇,實現增長目標的難度應該會小于上年,這也為粵港澳大灣區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更大政策空間。建議進一步完善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協調機制,構建高質量產業體系,強化產業鏈樞紐作用,在大灣區框架下加快香港與澳門的轉型發展,加快推動金融開放創新改革紅利釋放。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 經濟形勢 以內補外
一 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形勢分析
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面對國內外錯綜復雜的發展環境,經濟總量站上13萬億元臺階,面對地緣政治緊張多變、主要發達國家收緊貨幣政策、全球經濟減速和新冠疫情等多重壓力,仍實現了經濟的穩健增長。投資、消費和出口“三駕馬車”整體保持穩健,財政政策加大穩增長支持力度,金融業實現穩健發展。
(一)整體經濟:多重壓力下的穩健增長
1.2022年大灣區經濟總量突破13萬億元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2022年大灣區克服地緣政治沖擊、全球經濟下行和新冠疫情的多重挑戰,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經濟運行韌性彰顯,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初步測算,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粵九市[3]+香港+澳門)整體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044萬億元,首次突破13萬億元大關,略高于廣東省全省GDP(12.912萬億元)。
其中,粵九市GDP達到10.468萬億元,連續兩年保持在10萬億元上方,較2021年增加4097億元,占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的81.07%,比重較2021年提升0.2個百分點,在省內的經濟地位進一步提升;占全國GDP總量的8.65%,較2021年小幅下降0.15個百分點。
在粵港澳大灣區中,深圳GDP增量第一,廣州緊隨其后。2022年深圳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39萬億元,連續第六年位居大灣區首位,較2021年增加1723億元,增量位居大灣區之首。繼2020年GDP超越香港后,2022年廣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84萬億元,鞏固了大灣區第二的位置,較2021年增加607億元。香港經濟受新冠疫情沖擊和全球經濟放緩影響出現小幅收縮,但因港元對人民幣升值因素,以人民幣計價的現值GDP較2021年增加了約460億元,全年達到2.428萬億元(2.827萬億港元),居大灣區第三位。
前三位之后,各地GDP排名依次是佛山(1.270萬億元)、東莞(1.120萬億元)、惠州(5401億元)、江門(3773億元)、中山(3631億元)、肇慶(2705億元),位次與2021年相比未發生明顯變化。值得注意的是,惠州GDP首次突破5000億元,較2021年增長424億元,增幅位居大灣區之首。因新冠疫情對旅游、博彩業的大幅沖擊,2022年澳門GDP明顯回落,前三季度澳門GDP回落幅度同比接近27%,第四季度基本面小幅改善,最終2022年澳門全年GDP為1479億元(1773億澳門元)。
粵九市在大灣區中的經濟作用繼續提升。從占大灣區GDP的比重來看,與2012年相比,2022年粵九市GDP占比進一步上升,已達到80.3%,占比首次超過八成。2022年粵九市GDP在大灣區中的占比繼續提升,一方面因為香港經濟更多受到了全球經濟增速放緩以及被動跟隨美聯儲加息的影響,另一方面因為澳門經濟中的主要產業受疫情沖擊較大,導致經濟規模下降。
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整體人均GDP水平保持增長,達到15.20萬元[4](2.260萬美元),高于2021年的14.72萬元(2.282萬美元[5])。2022年,香港人均GDP約為37.25萬元(約5.731萬美元),排名第一;澳門人均GDP約為21.64萬元(約3.330萬美元),雖然較2021年出現下滑,但依舊排第二位。粵九市人均GDP繼續保持上升態勢,由2021年的12.80萬元(1.983萬美元)上升至2022年的13.32萬元(1.980萬美元),與港澳差距有所縮小。其中,最高的深圳人均GDP為18.32萬元(2.723萬美元),盡管在內地屬于第一陣營,但僅為香港的一半左右;而粵九市中最低的肇慶人均GDP僅為6.55萬元(0.974萬美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大灣區內部區域發展水平仍有待均衡。
2.克服多重阻力,經濟實現穩健增長
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面對內外部多重挑戰,整體經濟實現穩健增長。初步測算,2022年大灣區整體GDP同比增長0.7%,低于2021年7.7%的水平。
2022年粵九市GDP實際同比增長2.1%,雖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0%),但高于廣東省平均水平(1.9%)。考慮到粵九市(主要是深圳和珠海)面對比全國大部分地區更大的輸入型新冠疫情壓力,且受到的外需回落沖擊更大,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2022年,香港與澳門經濟均出現了收縮,其中香港GDP同比收縮3.5%,澳門同比收縮26.8%。
從粵九市各市情況來看,2022年經濟增速位次較上年出現較大變動。惠州市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4.2%,位居各市第一;深圳與江門均同比增長3.3%,并列第二;珠海、佛山分別同比增長2.3%和2.1%,位列第四、第五位;肇慶、廣州、東莞、中山同比增速低于平均水平。其中,肇慶增速回落較大,由2021年的10.5%回落至1.1%,主要是受疫情和房地產投資下滑兩個方面因素的影響。
3.粵九市第二產業企穩
2022年,粵九市第三產業因受疫情沖擊,占比回落,為56.8%,較2021年下降了0.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占比則有所上升,為41.5%,較2021年上升了0.8個百分點。粵九市產業結構的第二、第三產業“雙支柱”特征更加明顯。
從各市情況來看,隨著大灣區由核心向外擴展,產業結構呈現典型的梯度變化。居于核心區域的廣州、深圳、珠海三市第三產業占比較高,其中廣州主要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以及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服務業占比達到71.5%。深圳作為經濟特區和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服務業占比僅次于廣州,也已超過60%。東莞、佛山與中山三市作為緊鄰核心區的制造業基地,第二產業占比進一步提升,2022年第二產業占比分別達到58.2%、56.1%和49.4%。在大灣區最外圍的惠州、江門與肇慶三市的第一產業占比顯著高于大灣區中心區域城市,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初次產品保障基地。
(二)投資與消費:粵九市小幅增長,港澳有所回落
1.粵九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小幅增長,港澳回落但趨勢轉好
2022年,粵九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0.2%,較2021年放緩7.9個百分點,但增速仍高于廣東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速2.8個百分點。從全年走勢看,粵九市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同比增速呈現前高后低態勢。從各市具體情況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是房地產開發投資的大幅下滑。
資料來源:廣東省統計局,根據粵九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匯總計算。
高新技術投資是主要推動力,基礎設施投資有效托底。從粵九市各市具體情況來看,2022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同比增速最快的城市為惠州市,全年增長8.8%,連續第二年領跑粵九市。惠州市固定資產投資高增長主要得益于工業投資同比增長42.1%,其中先進制造業投資增長57.5%,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44.1%。排名第二位的是深圳市,2022年同比增長8.4%,主要得益于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5.4%,其中高新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17.0%。第三位為東莞市,2022年同比增長0.8%,主要依靠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3.9%以及基礎設施投資增長8.1%。
房地產投資下滑拖累整體投資。從粵九市情況看,2022年除深圳市同比增長13.3%,其他城市的房地產開發投資均出現明顯下滑。整體投資最快的惠州市,房地產開發投資也下降了17.9%;廣州市情況相對較好,同比下降5.4%;投資降幅最大的肇慶市,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了41.7%。
受疫情影響,香港、澳門固定資產投資依舊偏弱。2022年香港本地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同比下降8.5%,繼2021年重回正增長后再次出現下降,四個季度依次同比下降7.2%、1.2%、14.4%和10.9%。澳門投資增速依舊保持下降。2022年澳門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同比下降18.9%,第一季度同比增長4.4%,但隨著國內疫情沖擊的加大,澳門第二至第四季度依次分別同比下降26.4%、35.7%和13.9%。不過從季度趨勢看,港澳投資增速跌幅已開始收窄。
2.粵九市社會消費同比小幅增長,港澳回落但趨勢轉好
2022年,粵九市克服了疫情影響,社會消費保持小幅增長,全年粵九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約為3.496萬億元,占廣東省的77.89%,占全國的7.95%,均較上年小幅上升。從增速來看,消費對大灣區經濟增長仍發揮了重要作用。2022年粵九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2%),與廣東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持平。網上零售增長好于線下銷售,消費升級類商品零售額快速增長,汽車、通信器材消費實現高增長,能源與食品消費保持一定剛性,餐飲收入減少則是最大拖累。在投資增速明顯回落的影響下,粵九市消費增長速度高于全國水平,有效支撐了經濟增長。
從粵九市各市情況看,2022年廣州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連續第二年突破1萬億元,達1.03萬億元;深圳則以9708億元緊隨其后,接近1萬億元大關;東莞和佛山分別以4254億元和3593億元位于第二梯隊;惠州、中山、江門、肇慶和珠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1000億~2100億元之間,位于第三梯隊。在增速方面,2022年中山、惠州、江門、深圳、廣州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均快于粵九市和廣東省的平均水平;珠海和肇慶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同比下降0.3%和3.8%,低于全省和全國水平,肇慶消費回落主要是由于汽車消費的明顯下滑。
疫情影響港澳消費,政府消費開支托底。2022年,香港私人消費開支受疫情影響出現負增長,全年實際消費開支同比增速為-1.0%,旅游業、餐飲業仍是主要拖累因素,不過香港政府消費開支實際同比增長8.1%,較2021年提升2.2個百分點,起到了托底作用。2022年澳門私人消費實際同比下降8.9%,政府消費同比下降0.1%。分季度看,港澳2022年第四季度私人消費均出現了回升向好趨勢。
(三)外貿形勢:進口回落,出口微增,順差擴大
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整體(粵九市+香港+澳門)進出口總額達到16.19萬億元[6],同比小幅下降2.2%。一方面全球外需回落對進出口貿易形成較大沖擊;另一方面,2021年外貿高增長也形成了較高的基數,如果與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大灣區整體進出口總額增長了13.1%。
出口增長、進口回落,順差高增長。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整體出口額達9.00萬億元,同比增長0.7%;進口額達7.19萬億元,同比下降5.5%。出口增長體現了外需回落下大灣區出口依舊保持較強競爭力,進口回落則主要由于疫情沖擊下的內需不足以及進口價格的下降。2022年大灣區實現貿易順差1.81萬億元,較2021年增長36.2%。
1.粵九市外貿整體保持穩健增長
2022年,全球經濟運行的挑戰明顯增多,烏克蘭危機、全球高通脹、美歐央行持續加息等因素對國際貿易產生了較多不利影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恢復受阻,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面對這些挑戰,我國繼續保持全球較高的進出口份額,“一帶一路”、RCEP等繼續對我國發揮穩外需、促外貿的作用。據海關統計,2022年廣東貿易總額達到8.31萬億元,規模繼續穩居全國第一。粵九市外貿進出口總額為7.9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0.58%,占廣東全省外貿進出口總額的95.5%。其中,出口5.10萬億元,同比增長5.92%;進口2.84萬億元,同比下降7.79%;貿易順差2.26萬億元,比上年增加5248億元。
2022年,粵九市外貿進出口總額排名格局未變,但各市外貿形勢有所分化。其中,深圳以3.67萬億元的外貿進出口總額繼續位居第一;東莞排名第二,為1.39萬億元;廣州位列第三,為1.09萬億元。除以上三市,其余6市進出口貿易總額均在1萬億元以下。
具體而言,深圳市規模居首位,貿易順差繼續擴大。2022年進出口總額創下新高,出口2.19萬億元,規模連續第30年居內地外貿城市首位,增長13.9%;進口1.48萬億元,下降8.5%。貿易順差7152.1億元,比上年擴大4061億元。民營企業進出口2.28萬億元,增長5.9%,占比62.1%,占比較2021年提升1.3個百分點。機電產品進出口額占比超75%,出口機電產品1.68萬億元,增長8.7%,電工器材、手機和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分別增長32.6%、28.6%和24.3%。
佛山、中山、珠海出口均保持穩健增長。2022年,佛山市完成進出口總額6637.8億元,增長7.7%。其中,出口5562.5億元,增長11.1%,出口增速列粵九市第二位,排在深圳之后。中山市完成進出口總額2798.7億元,增長3.9%。其中,出口2328.0億元,增長4.3%。珠海市完成進出口總額3053.5億元,下降8.0%。其中,出口1928.7億元,增長2.3%。廣州、惠州、東莞、江門、肇慶出口出現負增長,分別下降1.9%、4.1%、3.3%、1.3%和0.4%。
惠州、廣州、中山、江門進口保持增長。2022年惠州市進口1045.8億元,增長13.3%,進口增速位列粵九市第一。廣州市進口4753.6億元,增長5.3%,增速位列第二。中山市進口470.7億元,增長1.6%。江門市進口326.1億元,增長0.7%。受疫情沖擊內需以及主要進口商品價格下降的影響,粵九市其余各市進口均出現了負增長。
2.香港貨物進出口高位回落
2022年香港商品出口貨值45317億港元,同比下降8.6%;商品進口貨值49275億港元,同比下降7.2%;商品貿易總額達94592億港元,下降7.9%,是在2021年突破10萬億港元創下歷史新高后的回落,但相比疫情前的2019年仍增長12.6%。2022年有形貿易逆差3958億港元,較2021年擴大487億港元。
亞洲地區貿易下跌是主要原因。與2021年相比,2022年香港向部分主要出口目的地的整體出口額出現下滑,主要是對日本的出口額下降13.8%,對中國內地下降12.9%,對美國下降5.5%。同期,來自部分主要供應地的進口額也出現下滑,主要是中國內地下降14.6%、韓國下降10.7%、日本下降10.4%。
3.澳門貨物貿易逆差有所收窄
2022年澳門對外商品貿易總額共1533.3億澳門元,較2021年的1668.4億澳門元下降8.1%。2022年總出口貨值為135.2億澳門元,同比增長4.3%;再出口(115.0億澳門元)及本地產品出口(20.2億澳門元)分別增加4.9%和0.7%。2022年總進口貨值為1398.1億澳門元,同比下降9.1%。2022年貨物貿易逆差為1262.9億澳門元,較2021年減少146.2億澳門元。
按出口目的地統計,2022年輸往香港的貨值(103.0億澳門元)同比增長12.5%,而出口至美國(6.1億澳門元)與歐盟(1.7億澳門元)的則分別下降10.5%和12.1%;輸往中國內地的貨值(13.1億澳門元)下降27.9%;出口至葡語國家的貨值(170萬澳門元)減少73.4%。
按貨物原產地統計,2022年產自歐盟(458.5億澳門元)及中國內地(424.5億澳門元)的進口貨值同比分別下降7.9%和12.5%。按貨物來源地統計,從香港進口的貨值(1172.8億澳門元)下降11.4%,來自中國內地的貨值(174.8億澳門元)則增長6.3%,其中來自泛珠三角九省(167.3億澳門元)的增加5.4%。消費品進口下跌8.4%至1017.1億澳門元,其中美容化妝及護膚品(193.5億澳門元)、手表(97.9億澳門元)分別減少25.0%和18.0%,食物及飲品(197.2億澳門元)則增加29.2%。
(四)財政情況:充分發力支持穩增長
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面臨內外部多重挑戰,充分發揮財政支持穩增長的作用,在留抵退稅政策影響下,財政收入有所下降,財政支出則充分發力。2022年,大灣區(粵九市與香港合計)[7]財政收入1.404萬億元,占同口徑區域GDP的12.9%;財政支出1.956萬億元,占同口徑區域GDP的15.2%。在增速方面,2022年大灣區(粵九市與香港合計)財政收入同比下降8.3%,主要是受疫情與留抵退稅影響;財政支出同比增長9.0%,充分發力支持穩增長。2022年大灣區(粵九市與香港合計)的財政赤字為5515億元,赤字率為4.28%,比2021年顯著上升2.15個百分點。
單看粵九市的情況,2022年粵九市財政收入有所下降,支出穩定增長。2022年粵九市財政收入9049億元,約占GDP的8.6%;財政支出12640億元,約占GDP的12.1%。從增速看,2022年粵九市財政收入同比下降3.4%,較2021年放緩13.6個百分點;財政支出同比增長2.6%,較2021年放緩4.2個百分點。留抵退稅是粵九市財政收入下降的重要因素,粵九市中不少城市在剔除留抵退稅后,實際收入轉為增長,如廣州市扣除留抵退稅后財政收入可比增長5.5%,佛山可比增長2.3%。隨著留抵退稅與支出擴大,財政支持穩增長力度加大,2022年粵九市地方口徑(不考慮中央轉移支付)的財政赤字為3592億元,赤字率為3.4%,比2021年提升0.5個百分點。
從粵港澳大灣區各市情況來看,2022年財政收入規模排前三位的為香港、深圳和廣州。其中香港[8]政府綜合收入5813億港元(4996億元),同比下降18.8%;政府綜合支出8052億港元(6921億元),同比增長18.9%。政府綜合赤字2239億港元(1925億元),是大灣區中財政赤字力度最大的城市。同時,香港政府收入和支出占其GDP的比重分別達到20.6%和28.5%,相比內地要高出不少。
財政收入排第二位的是深圳,2022年一般財政收入4012億元,同比下降5.8%;一般財政支出為4997億元,同比增長9.3%。深圳之后,依照財政收入規模排序依次為廣州、佛山、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和肇慶(見圖18)。受留抵退稅影響,除肇慶,其他城市2022年財政收入普遍較上年下降。財政支出則有升有降,其中惠州與肇慶財政支出分別同比增長4.5%和0.1%。
(五)金融情況:存貸款保持增長,資本市場融資穩步攀升
1.粵港澳大灣區存貸款余額穩步增長
自2017年來以來,粵港澳大灣區(含港澳)存貸款余額逐年穩步增長。2022年末,粵港澳大灣區存、貸款余額[9]分別為43.74萬億元和32.74萬億元,體量巨大,存貸供需平衡。存款余額較上年末增長10.1%,增速較上年加快3.1個百分點;貸款余額較上年末增長8.5%,增速放緩1.4個百分點。
粵九市存、貸款余額繼續保持增長。2022年末,粵九市本外幣存款余額為28.97萬億元,較2021年末增長10.1%,增速較上年加快0.2個百分點。粵九市存款余額占大灣區整體存款余額的66.2%,與上年持平。粵九市貸款余額為22.26萬億元,較2021年末增長9.9%,增速較上年放緩4.5個百分點。粵九市貸款余額占大灣區整體貸款余額的68.0%,較上年提升0.9個百分點。粵九市存貸款余額在整個大灣區的比重小幅上升,表明內地金融業在大灣區中的重要性有所提高。
香港存款余額增速放緩,貸款余額出現下滑。2022年末,香港存款余額達到15.44萬億港元(約合13.69萬億元),較2021年末增長1.7%,增速較上年放緩3.0個百分點;貸款余額達到10.57萬億港元(約合9.37萬億元),較2021年末下降3.0%,增速較上年放緩6.8個百分點。
澳門存、貸款余額均出現下滑。2022年末,澳門存款余額達到12617億澳門元(約合10594億元),較2021年末下降1.9%,增速較上年放緩4.0個百分點;貸款余額達到12740億澳門元(約合11061億元),較2021年末下降2.3%,增速較上年放緩13.4個百分點。
2.兩大交易所保持穩健發展
資本市場是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的核心之一,粵港澳大灣區擁有深交所和港交所兩大國際性證券交易所,直接融資體系較為完整,優勢明顯。
截至2022年底,深交所上市公司數為2743家,比上年增加165家,其中主板A股1511家,創業板A股1232家。總股本為25642億元,較上年增加1185億元。總市值為32.42萬億元,較上年減少7.22萬億元,下降18.2%。總市值與我國GDP的比為26.8%,較上年下降7.7個百分點。
2022年,深交所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實體經濟,深化市場改革,防范化解風險,推動高質量發展。全年直接融資規模保持較高水平,服務對接企業超過2700家。維護創業板注冊制高質量運行,審核通過首發企業208家、再融資企業119家、并購重組企業8家,新增上市企業150家,創業板上市公司突破1200家。順利啟動互聯互通存托憑證業務,實施深港、深新ETF互通,啟動大灣區債券平臺試點,實現境外機構投資者直接投資交易所債券市場。2022年,新增申請上市企業中89%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成立了深交所科技成果與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發布國證ESG評價辦法,著力服務科技創新,大力支持綠色發展。加快基礎設施REITs常態化發行,大力推進REITs市場擴規模、拓范圍,助力盤活存量資產。
截至2022年底,港交所證券市場上市公司達2597家,較上年增加25家,總市值約為35.62萬億港元,較上年下降6.67萬億港元,下降16.0%(新股計算在內)。2022年共計有90家公司IPO上市,首次公開發行籌資額達1045.7億港元,較上年下降68.4%。2022年底恒生指數收報19781.41點,較2021年底下跌15.5%。
2022年,全球市場氣氛受通脹憂慮及經濟增長放緩影響,港交所平均每日成交金額為1249億港元,較2021年新高紀錄下跌25%。2022年港交所先后實施了多項重大戰略舉措,推出多個新產品及市場優化措施,互聯互通機制取得重大進展,設立了香港首個碳交易平臺Core Climate,以及推出了一系列衍生產品,市場上的ETF產品也更趨多元化。2022年港交所衍生品市場創新高,香港正成為重要的風險管理中心。2022年滬深港通營運順暢并表現強韌,北向及南向交易平均每日成交金額分別為1004億元及317億港元,全年收入及其他收益達22.68億港元。
二 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形勢展望
2023年,中國經濟將開啟“修復性復蘇”模式,經濟增長的動力將由2021年和2022年的“以外補內”轉變為2023年的“以內補外”,全國和廣東省在2023年的增長目標同為5.0%,由于2022年相對較低的基數,只要保持疫情政策優化以來的良好勢頭,加上香港與澳門的同步復蘇,實現5.0%的增長目標的難度應該會小于上年,這也給粵港澳大灣區提供了更多專注于高質量發展的政策空間。
(一)從黨的二十大報告看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
黨的二十大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粵港澳大灣區在探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未來將繼續為我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品質發展貢獻力量。黨的二十大報告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相關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一國兩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創舉,是香港、澳門回歸后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必須長期堅持。要發揮香港、澳門優勢和特點,鞏固提升香港、澳門在國際金融、貿易、航運航空、創新科技、文化旅游等領域的地位。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好發揮作用。
可以說,香港與澳門的發展對于粵港澳大灣區來說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是全球最自由的地區之一。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的作用也在不斷強化。粵九市近幾十年來的發展,離不開香港與澳門作為我國對外的世界窗口和要素樞紐的作用。未來粵港澳大灣區要在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上取得重大進展,需要深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利用港澳法律、金融、保險、財務等專業服務優勢,強化大灣區聯通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功能,充分發揮國內國際雙循環引領優勢,更加緊密地同世界經濟聯系互動,促進國內與國際市場更深程度連接融合,推進國內國際要素資源集聚配置。
2.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品質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依托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品質和水準。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推動貨物貿易優化升級,創新服務貿易發展機制,發展數字貿易,加快建設貿易強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粵港澳在擴大開放上敢為人先,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在探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取得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將有序推進制度型開放,加快粵港澳三地機制銜接,建設世界一流灣區,推動高質量開放發展。加快建設粵港澳合作平臺,發揮橫琴服務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作用,加快前海現代服務業提速發展,探索南沙進一步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立足雙循環交匯節點區位優勢,促進國內國際市場深度融合,以對外開放促進對內開放。
同時,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指出,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構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粵港澳大灣區依托“雙區”和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臺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可充分發揮大灣區市場發育早、市場主體多、市場力量強、市場規模大、市場空間廣、經濟密度高、市場環境好、經濟活力強、開放程度高、市場化程度高的綜合優勢,圍繞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高效率發展的關鍵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持續縱深推進社會主義方向的市場化改革,以集成式高質量改革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降低市場主體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形成高質量經濟發展的制度優勢,引領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全面深度釋放市場活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3.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品質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乃至世界的制造業中心,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新使命。近年來,粵港澳三地在協調機制、互聯互通、制度銜接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優勢互補的產業和空間協作更加緊密,合作模式從“制造與貿易”簡單分工合作發展到智能制造、科技研發、生物醫藥等多領域深度合作;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初見成效,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海洋經濟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和影響力不斷攀升,大灣區城市之間產業協作也從要素協作階段邁入多鏈融合發展分工協作階段。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將進一步探索新時代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加快實現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體系向大而強、大而優轉型跨越,不斷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引領和示范作用。
(二)全球經濟減速與外需回落挑戰下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1.2023年全球經濟將進入減速階段
2023年主要國家延續2022年的緊縮性貨幣政策,大多數經濟體將進入減速階段,全球經濟復蘇動力不足。
一是地緣政治等外生性沖擊揮之不去。隨著俄烏沖突走向長期化,歐洲能源仍面臨供應問題,盡管2022~2023年冬季氣候偏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能源危機,但歐洲的工業基礎依然遭到了嚴重削弱。東西方政治互信趨弱,全球化逆轉和貿易保護主義崛起,將長期影響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威脅全球貿易穩定。這些外生性的不穩定因素依舊在較長的周期中推升全球通脹和抑制全球產出。
二是全球通脹降溫十分緩慢。從各國2023年初的通脹水平來看,除了少數能源與糧食安全邊際較高的制造業國家、部分長期陷入通縮的國家,以及一些大宗商品供給國,其他國家仍面臨較大的通脹壓力。美國、歐元區、英國通脹壓力較前期出現了邊際改善,但黏性依然較強。日本以及北非、中亞和東歐地區的部分國家通脹仍在上升。從目前情況來看,即便全球大宗商品價格開始回落,全球長期通脹中樞的抬升已不可逆,中速增長與溫和通脹的“大緩和”時代一去不復返。IMF預計全球通脹率將從2022年的8.8%降至2023年的6.5%,預示著全球范圍內的通脹降溫十分緩慢。
三是全球多數國家正在以緊縮性政策抑制需求。面對供給沖擊引發的高通脹問題,各國不得不以壓縮需求的方式為通脹降溫。以美聯儲為首的全球央行競相加息,主要經濟體中僅中國、日本、俄羅斯和土耳其沒有加息。普遍的緊縮性貨幣政策正在壓低全球需求,2023年2月G7國家的OECD綜合領先指標較1月下降0.01至98.54,已連續10個月低于100,標普全球PMI綜合指數則已連續5個月低于50%榮枯線,緊縮性政策帶來的全球經濟降溫趨勢十分明顯。
四是全球流動性和金融環境收緊。在經濟和政策不確定性加劇的情況下,投資者避險情緒升溫導致全球市場表現出緊張態勢。此外,多數國家加息幅度不及美國,引發資金回流,全球流動性緊縮、金融環境收緊和本幣貶值也使得部分新興市場國家面臨債務困境。即便是美國,金融條件的收緊也在醞釀新的風險,2023年3月10日美國硅谷銀行因美債估值下降和資產負債表長貸短借問題,爆發流動性危機,最終宣布破產而被政府接管,凸顯了金融環境收緊在全球金融機構中隱含的巨大風險。
2.外需回落使我國的外貿形勢面臨嚴峻考驗
在外需回落的大背景下,2023年我國出口面臨的形勢不容樂觀。
首先,海外需求收縮對出口的沖擊將會加劇。受貨幣政策收緊和通脹成本沖擊的滯后影響,2023年海外經濟大概率會進入衰退。世貿組織預測,2023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僅增長1%,較2022年放緩2.5個百分點左右。我國作為全球第一的外貿大國,全球總需求減少對我國外貿需求必然產生拖累。
其次,出口市場占有率將繼續下降。受疫情反復沖擊影響,供應鏈和產業鏈難以穩定運行,2022年我國訂單外流現象更趨嚴重。此外,近年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正在加快推動與中國的產業鏈脫鉤和制造業回流,美國提出了《芯片與科學法案》和《通脹削減法案》,試圖通過提供大量補貼吸引制造業尤其是芯片和汽車產業回遷。訂單轉移和產業鏈重構等狀況必然嚴重影響我國2023年的出口市場。
最后,出口價格也將回落。隨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全球供應鏈壓力緩解以及主要國家緊縮政策短期難以轉向,2023年大宗商品價格將會繼續走低。隨著2023年全球主要經濟體通脹幅度收斂,我國出口價格也將相應回落,出口對我國經濟的支撐作用將明顯減弱。
3.努力穩外需、擴內需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關鍵著力點
2023年我國外需將面臨巨大壓力。對粵港澳大灣區來說,一方面要努力穩外需,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力度促內需,以保持社會總需求的穩定。
隨著世界經濟衰退風險上升,貿易保護主義、地緣政治負面影響增大,我國的外貿壓力明顯加大。在這樣的形勢下,不少企業反映手上的訂單在減少,下單在延遲,大單變小,長單變短,全力穩外需成為當務之急。推動貨物貿易優化升級,創新服務貿易發展機制,發展數字貿易,是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有關貿易發展的未來走向。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將多措并舉,全力促進外貿穩規模、優結構。一是推動外貿供應鏈強鏈補鏈。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應以粵港澳大灣區為平臺挖掘中國外貿新潛力,推動強鏈補鏈,加速產業鏈供應鏈融合。同時,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激活產業鏈上中小企業活力,推動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演進,優化產業布局,增強中國產業鏈韌性。二是優化貿易方式。做強一般貿易的同時,支持加工貿易梯度轉移,升級發展。對現在發展比較迅速的跨境電商、海外倉、保稅維修等新業態新模式,要協調推動其快速健康發展。在服務貿易方面,在前期試點的基礎上,推動升級建設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示范區。三是優化產品結構,培育貿易新動能。傳統的優勢要鞏固,同時在升級中不斷培育新的貿易增長點。例如,新能源汽車、鋰電池以及光伏產品出口增速很快,形成了新動能。不僅如此,還要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各地探索舉辦貿易數字化展會,加快大灣區全球貿易數字化領航區建設,不斷提升貿易數字化水平,以數字賦能增加貿易動能。四是充分利用RCEP的政策紅利。推動RCEP相關措施在粵港澳大灣區全面落地。持續優化面向RCEP國家的通關流程,提升通關效率。鼓勵企業搶抓RCEP機遇,用足用好各項優惠政策,幫助企業開拓RCEP市場。
在促內需方面,關鍵是要提振消費信心,加快恢復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通過加快推進廣州、深圳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6個區域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培育形成一批國內外品牌消費集聚區,為恢復和擴大消費營造更加優越的市場環境。在穩增長方面,重點要發揮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通過全力落實廣東交通強省戰略,加快推動鐵路與高速公路支線和聯絡線、珠海機場等機場項目改擴建、沿海港口疏港鐵路、惠州太平嶺核電一期等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大力發展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城市。
(三)中國與粵港澳大灣區2023年經濟形勢展望
2023年中國經濟將開啟“修復性復蘇”模式,復蘇的主要動能來自抑制經濟增長因素的消除。隨著疫情防控回歸“乙類乙管”,決策層將把發展重點放在“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以及“提振市場信心”上,預計2023年經濟發展將出現較為明顯的好轉。
從外部看,2023年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出口增速放緩。隨著發達經濟體連續大幅加息,全球經濟正在明顯降溫,我國出口面臨的壓力加大。出口增速放緩將會對一部分制造業投資產生拖累,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就業壓力。在此環境下,2023年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將顯著改變,由2021年和2022年的“以外補內”調整為2023年的“以內補外”。
從內部看,我國經濟有望總體回升。一是新冠疫情防控回歸“乙類乙管”后,2023年我國經濟活力將加速釋放,消費、服務業生產和就業都將有明顯改善;二是2022年實施的一攬子穩經濟措施形成的政策效應在2023年將會持續,而2023年還將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大力提振市場信心,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疊加發力有利于促進經濟加速恢復發展;三是2023年房地產行業逐步轉向健康穩定發展的新階段,房地產對整體經濟的影響開始由負面沖擊轉為中性。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設定的全國GDP增長目標為5.0%,較上年5.5%的目標有所回落。廣東省的經濟增長目標也為5.0%,與全國水平持平。從1~2月的經濟情況來看,除進出口外,我國各項宏觀經濟數據顯著回暖,表明疫情優化防控以來,在各項政策的助推下,我國經濟發展呈現久違的顯著向好勢頭,特別是內需表現十分強勁。但是,也要看到,當前外需疲弱,我國進出口增速仍為負增長,外需是否具有韌性仍是今年最大的不確定性。
低基數效應也有助于完成經濟增長目標。從2022年的GDP情況來看,全國與廣東省的GDP增速分別為3.0%和1.9%,形成了相對較低的基數,只要保持疫情政策優化以來的良好勢頭,實現5.0%目標的難度應該會小于2022年,這也給我國及粵港澳大灣區提供了更多專注于高質量發展的政策空間。此外,香港與澳門的經濟基數相對較低,港澳跨境旅游的正常化將提振當地零售業,香港與澳門的零售將出現明顯反彈,經濟增速也有望明顯回升,有助于大灣區整體經濟保持穩健增長。
三 政策建議
(一)進一步完善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協調機制
粵港澳大灣區在密度、力度、廣度和優先級等方面都具備優良的條件,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不僅不亞于長三角、京津冀地區,更有望成為全國面積、人口、科技創新、市場化等綜合水平最高的國家級重點發展區域。但是,粵港澳大灣區在面臨重大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挑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國兩制”下的城市協同發展。不同于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以“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種貨幣、三個關稅區、四個核心城市”的格局建立世界級城市群的粵港澳大灣區,其社會制度、人文差異、交通運輸、協調管治、實施機制等方面的問題更為復雜,跨區域治理也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點和難點。
新時期粵港澳大灣區各地協同發展的主要任務,就是以市場為主導,打破行政區域規劃限制,樹立一體化發展意識,通過政府與市場的有機協同推進,在跨境金融、交通等關鍵領域形成動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新體制機制,使落后地區補齊發展短板、發達地區克服瓶頸制約,最終實現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二)在粵港澳大灣區框架下加快香港與澳門的轉型發展
隨著內地改革開放持續深入,港澳地區由于基本將輕工業轉移至內地,又錯失了發展信息產業的良機,存在產業空心化問題,主要包括制造業萎縮、產業單一化等,嚴重阻礙經濟轉型。此外,香港、澳門作為開放的小型經濟體,對外部經濟環境具有極強的依賴性。近年來,受新冠疫情影響,進入港澳的游客數量呈斷崖式下跌,經濟顯著收縮,一些中小企業甚至大型企業的正常經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粵港澳大灣區除了擁有獨特的制度優勢,在科技、金融等領域也具備比較優勢,產業鏈也相對完整。按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未來香港、澳門都將迎來新一輪的再工業化升級。為不斷增強香港、澳門地區暢通國內大循環、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功能,兩地需要準確把握自身角色和定位,以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為契機,發揮獨特優勢,在大灣區框架下加快港澳地區再工業化進程,調整港澳經濟結構,帶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三)加快推動金融開放創新改革紅利釋放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好發揮作用。橫琴、前海、南沙作為推動粵港澳全面合作發展的重大支撐平臺,加大金融支持橫琴、前海和南沙的建設力度,對深化內地與港澳合作發展、擴大金融業改革開放、支持大灣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21年9月印發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和國務院2022年6月印發的《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明確要求前海、橫琴、南沙加快推進與香港、澳門的金融互聯互通,打造金融市場率先高水平開放的新高地。《2023年廣東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進一步明確提出,要以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臺金融開放創新為重點,加快推動金融產業高質量發展,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2023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局、廣東省人民政府已聯合印發了《關于金融支持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的意見》和《關于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意見》。兩份意見秉持利港澳、挺粵深、惠內地的理念,緊扣粵港澳跨境金融合作這一鮮明特色,涵蓋金融機構、市場、業務、監管、人才等多領域合作,有利于粵港澳金融領域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和市場融合,推動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建設進入新階段,進而促進粵港澳三地更多領域、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前瞻性產業布局。《2023年廣東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也明確表示要加快研究出臺金融支持南沙建設專項措施,推進南沙貿易投融資便利化和氣候投融資試點,加快探索在資本市場、科創金融、跨境保險、綠色金融等領域擴大與港澳地區的雙向金融開放合作。下一步,應加快推動兩份意見的細則落地以及金融支持南沙建設專項措施的出臺,盡快推動金融改革紅利的釋放,為大灣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撐。
作者/廣州市粵港澳大灣區(南沙)改革創新研究院課題組
通訊員/粟華英
編輯/劉秀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