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19日電 19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針對越來越多博士生走出象牙塔,不斷到各行各業去發揮才干,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任友群表示,2023年,我國應屆博士畢業生達到7.52萬人。
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任友群表示,將優化兩類研究生規模結構,以國家重大戰略、關鍵領域和社會重大需求為重點,進一步提升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比例,希望到“十四五”末,將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擴大到碩士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同時大幅度提高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數量。
根據跟蹤的就業數據,今年8月底,40%不到的還是去了高校和科研機構,也是最大的塊頭。與此同時,博士畢業生到企業就業的,現在7.52萬人中已經超過了1/5,這一比例三年來持續上升。
任友群表示,這個比例對于一些發達國家來看還不夠高,未來全社會對博士人才的需求還將不斷增加,對高層次人才應具備的素質和能力也提出了更加多元的要求。“所以我們在持續加強學術型博士培養的同時,應該大力加強專業型博士的培養,這是勢在必行的。”
| 2024年,博士擴招仍是趨勢!
近日,多所985高校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發布,與往年相比,學校計劃招收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人數,再次增長。
《西安交通大學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顯示,計劃招收博士2100名,與2023年計劃招收人數1800名相比,招生規模明顯擴大。
《上海交通大學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校本部)》顯示,博士招生規模已由2022年的3000名左右(含醫學院),到2023年招生3200名左右(含醫學院),而2024年招生規模為3500名左右(含醫學院)。
《南開大學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表明,學校2024年預計招收博士1500名左右,對比2023年預計招收人數1400名、2022年預計招收人數1300名,繼續上漲。
公開數據顯示,我國博士招生規模從2011年的6.56萬人,擴招到2022年突破13萬人。2023年3月,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劉昌亞表示,“全國研究生在校生規模已經達到365.4萬人,這兩年增加比例比較快的是博士生,博士生的在校生規模已經達到55.6萬人,是2012年的2倍。”
同時,近幾年,全國不少高校進行博士擴招,博士學位授權點及學位授權單位、招生名額均大幅增加。然而,博士生教育在數量增長的同時,也遭遇了社會對其質量的“拷問”。
正如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沈文欽所說,規模擴張帶來了兩個方面的挑戰。首先是很多沒有學術興趣的學生進入了博士生教育體系,這些學生在學術融入、學術參與等方面都會面臨比較大的困難,完成的博士論文質量也不盡如人意;其次,博士生人數的擴張超過了學術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很多博士必然沒辦法找到學術崗位的工作。有些博士生讀書期間的心思不一定在學術方面,必然會影響培養質量。
| 數量質量,“并駕齊驅”
在近年博士不斷擴招的背景下,為進一步提高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我國博士教育從招生、培養到學位授予等多方面進行了探索和改革:取消統考、延長學制、分流清退、提高補助......
取消統考
科學合理的博士選拔制度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良好開端。近年來,教育部不斷深化博士生招生制度改革,推進完善“申請-考核”招生選拔機制。
據不完全統計,在全國147所“雙一流”高校中,除了同時實行碩博連讀、直接攻博的方式外,上百所“雙一流”高校已全面取消統考,實行“申請-考核制”。
在博士招生方式改革中,從注重一紙試卷所呈現的結果,到關切學生各階段的學習過程,彰顯著招生單位加強研究生教育、推動研究生培養質量不斷提升的努力。
分流落地
在2022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羅永章提到,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為例,直博生平均在讀5.5年,已超過規定年限,延期的博士生超過半數。
在延期畢業率持續攀升的勢態下,不少高校發布實施“博士分流淘汰制”細則,緩解延畢率之困。清華大學修訂《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規定》時,明確提到要“完善資格考試、選題報告等培養環節的實施細則、考核要求和分流與退出制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發布了詳細的《博士研究生分流退出機制實施細則》。
學制延長
除了分流機制,延長學制也逐漸成為高校應對“博士準時畢業率偏低”問題的一種手段。
中國傳媒大學在2020年推進博士生和專碩生基本學制改革。自2021級起,將博士生基本學制由3年改為4年,最長有效修業年限由8年改為6年。廈門大學在《關于將我校博士生學制由三年延長為四年的說明》中直接表示,學校博士生準時畢業率偏低,按時畢業率不到40%,學制改革勢在必行。
學制的延長,是對博士培養規律的探索和尊重,也是對身處象牙塔內“超齡”博士的勉勵。
提高補助
2022年11月,在第七屆復旦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著名經濟學家、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表示,中國有40萬的博士生,他們月收入3000多塊錢,建議增加10萬塊錢,使他們每個月的收入達到1萬塊錢,這樣可以把這些博士生真正培養成頂級人才,讓他們安心進行研究,同時也能夠正常的進行支付(生活支出)。
近年來,已有不少高校通過提高“薪酬”待遇,讓博士群體不再為“生存”而焦慮。哈爾濱工程大學官網2022年10月發布的《哈爾濱工程大學博士研究生獎助體系實施辦法》顯示:博士研究生第五年級,導師至少為博士研究生發放2.4萬元的助研津貼。此外,河南大學表示,每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助學金在4年基本學制內每年增加5000元;清華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南開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等多所高校都對博士生獎助學金進行了調整。
豐富博士類型
博士教育作為我國學歷教育的最高層次,主要定位于培養學術研究及理論創新能力、攻堅能力,為研究性崗位輸送科研人才和后備力量。
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對人才的專業化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針對社會特定職業領域,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國家開始大力推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2020年9月,國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提出
“博士研究生招生計劃向專業學位傾斜”。
做強做精學術型博士教育,加快發展專業學位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完善我國博士學位教育體系,提升博士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
博士生作為“高精尖缺”人才,處在眾多學子渴望到達的高度。然而選擇這條路,注定要站在金字塔的頂端,接受來自各個方向的變化與考驗。在其各項制度的不斷探索與完善中,依舊處變不驚、脫穎而出的人,才是當之無愧的博士。
在擴招趨勢下,我國高校始終致力于輸出“世界第一”的博士生質量。正如《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中所說
“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強國”,指日可待!(文章來源于艾思科藍公眾號)
| 掃碼咨詢 【點擊了解】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