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這是,哈爾濱。
這個冬天,哈爾濱徹底火了!冰雪大世界“蹦迪”、凍梨切片擺盤、打鐵花表演、飛馬踏冰、雪地漂移、熱氣球、氣墊船、溫暖驛站……為了南方小土豆兒、小砂糖橘,“爾濱”持續“整活”上大分。
“整活”沒有“最會”,只有“更會”!大眾心目中的硬核工科強校「哈爾濱工業大學」,不僅貼心地為游客準備旅游攻略,還請來無人機表演,校園里還有“真火箭”,網友調侃:就差把“黑龍”從“江”里請出來啦!
校園里擁有“真火箭”的硬核985
從校訓石起,經過主樓、校訓石、圖書館、神舟攬月廣場、航天館、臥震蒼穹廣場,最后到博物館。逛一圈下來,大家會驚嘆:哈工大太會整活了,整的還是“硬核”的活!
哈工大神舟攬月廣場上,長征五號運載火箭1:5模型,蓄勢待發;臥震蒼穹廣場上的巨型火箭,不是模型,是實物!除了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外,學校里還有俄羅斯返回艙和東風導彈。
圖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震蒼穹廣場
哈工大的航天館是全國高校中規模最大、展品種類最全、數量最多的航天主題展館,也是東北地區唯一一所融航天科技實物和模型、航天知識介紹為一體的專業展館;
在校園里隨處可見連接不同建筑的暖廊,是哈工大特地為師生修建的,為的就是讓師生可以“冬季出行穿單衣”。
這樣的哈工大怎么能讓大家不愛呢?畢竟,哈工大是會在疫情期間為學生包機回家的高校啊......
近段時間“風靡一時”的虎撲高校排名,哈工大以9.6分位居第一!熱評“帶頭反對留學生特殊待遇”,講的是去年哈工大取消留學生補助的舉措。
除了落到細節處的人文關懷,強大的學科和科研實力、完備的硬件設施、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態度,也是學生們予以好評的主要原因。
中國工科大學之母;
工程師的搖籃;
航天科技實力穩居第一;
學科評估中17個A專業;
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核打擊能力的高校;
世界上第一所將微型探測器送入月球軌道的大學;
被美國制裁的中國高校之一;
......
這些都是哈工大響當當的“名頭”!哈工大為何能如此硬核?這就要從1920年說起了。
八百壯士,10年創24個新專業
1920年,哈工大的前身哈爾濱中俄工業學校成立,學校的創立與“中長鐵路”建設密切相關。學校初設就有鐵路建設和電氣機械工程兩個學科;改名為大學后,畢業生答辯合格就能得到“工程師”稱號。這,大概為未來成為“工程師搖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到新中國成立前,學校設有土木建筑、電氣機械、工程經濟、采礦、化工和東方經濟等系及預科,一直都是按俄式或日式辦學,用俄語或日語授課;用哈工大后來的描述來說:這使哈工大自建校起就具有鮮明的國際性特征。
新中國成立后,哈工大開創了第一個黃金時代!
20世紀50年代,800多名青年師生懷揣著建設新中國的希望,從祖國各地來到哈工大。他們平均年齡只有27.5歲,卻在短短的十余年間,創辦了24個新專業,建成了一個基本適應當時國民經濟建設需要,以機電、電氣、土木、工程經濟等為主的專業教學體系,為國家工業化建設解決了“燃眉之急”。
后人談起他們,稱他們為哈工大的“八百壯士”。
圖丨20世紀50年代的青年教師
“八百壯士”的代表人物之一是“鍋爐爺爺”,中國工程院院士秦裕琨。據他的回憶,他們“八百壯士”里大多數人來自南方,部分人是放棄富裕安逸的生活來東北的。
剛到哈工大的時候,學校規模小、專業窄,只有兩三棟教學樓,出門就是馬路。但是,“條件再艱苦,我們都不以為意,而是一門心思搞研究、教學生”,秦裕琨來到的第二年就組建了我國最早的鍋爐專業。
他們白天要跟著蘇聯專家學習,晚上還要消化復習、準備給本科生講課;缺乏教材,他們就自發組織翻譯俄文教材、編寫教材,壓力很大卻樂此不疲。
這份堅持和熱愛從何而來?“八百壯士”的另一位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沈世釗給出了答案:
他們大多出生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成長于戰火硝煙中,經歷過顛沛流離,深知國仇家恨。
直到新中國的曙光升起,隨著一聲令下,他們毫不猶豫,把對祖國的滿腔熱忱和大好青春,全都獻給了哈工大,獻給了共和國的工業化事業……在他們心中,振興國家,就是最重要的抱負。
后來,蘇聯專家陸續撤離,“八百壯士”又擔負起全部教學科研任務。他們艱苦卓絕的奮斗精神形成了哈工大如今的校訓:規格嚴格、功夫到家。
為了滿足國家工業化發展需求,哈工大按照行業、甚至按照企業工種設置專業,在這種教育體制下,哈工大在短時間內培養出一批理論基礎扎實、工程實踐能力強的高級專門技術人才,分配到工廠后很快就能適應工作要求。
當時,哈爾濱的電機廠、鞍鋼、一汽等等,各大工廠都活躍著哈工大畢業生的身影。因此,哈工大被譽為“工程師的搖籃”,“廠校協作紅旗飄,滿城都說工大好”是當時最真實的寫照。
1958年,鄧小平提出“哈工大要搞尖端”,學校開始從“民用”到“軍用”的轉變,學科方向也改為當時國家國防急需的導彈、核彈、衛星...成為了赫赫有名的“國防七子”。
從此時起,中國航天事業每一段成功的進程,都刻著哈工大的名字!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技術總負責人,是哈工大校友孫家棟;中國高校第一個航天學院在哈工大成立,成為學校的軸心;神舟號系列飛船與天宮空間站成功“牽手”的背后,哈工大實現了國際首次機械臂人機協同在軌維修技術試驗……
圖丨哈工大承建中國航天員太空出艙活動地面失重訓練用“中性浮力水槽”
楊利偉曾在演講中直言:在我工作的周圍有近40%的人都是哈工大畢業生。
起點:哈工大
終點:祖國需要的地方
“清澈的愛,只為中國”。
最近,一個女生在哈爾濱冰雪大世界丟失手機,當她被喊上臺領手機時,亮出的手機壁紙讓人動容。背景是一面國旗,文字就是這句話。
這不禁讓人想起去年畢業季,哈工大把人整破防的畢業車票......深沉浪漫又鼓舞人心!
銘記責任,竭誠奉獻的愛國精神;求真務實,崇尚科學的求是精神;
海納百川,協作攻關的團結精神;自強不息,開拓創新的奮進精神。
——哈工大精神
“銘記責任,竭誠奉獻的愛國精神”是哈工大精神中的第一句,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哈工大在,哈工大人也在!
20世紀50年代前期,國家工業化建設和學習蘇聯的戰略需要,哈工大很快完成了改造與擴建,發展成為一所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多學科性的工業大學;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加強國防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哈工大及時進行了專業調整,由多學科性的工業大學轉變為主要為國防建設服務,軍民結合,以攻克尖端科學技術為己任的現代化科技大學;
改革開放之后,為適應科教興國的戰略需要,哈工大努力爭取進入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把學校的發展同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緊緊相連。
在“規格嚴格,功夫到家”的校訓傳承下,在一代代“八百壯士”精神傳承下,哈工大培養出了35萬的優秀人才,其中115位兩院院士、165位大學書記和校長、142位省部級以上領導干部、51位共和國將軍、450余位航天國防總師。
他們中,有我國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奠基人之一陳光熙,10年勤工儉學,換來5種專業特長和3個工程師學位,學有所成后回到祖國懷抱,創辦了哈工大計算機專業;
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洪晶,兩次赴美求學輾轉回國,成為哈工大光學學科創始人,培養出我國第一個光學博士;
抱定“爬也要爬回祖國”的信念,成為我國首位進入國際制冷學會的空調制冷專家的徐邦裕;
還有隱姓埋名投入核潛艇研制事業,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成功研制作出重要貢獻的彭士祿;
他們中,還有新一代哈工大人的身影,“做中國人自己的機器人”的90后CEO王永錕;用半年時間改寫了沿用了半個多世紀的“載荷設計方法”,讓火箭結構更輕,運載能力更強的航天“小曾”......
用一句潮流的話來說,哈工大的“愛國情懷”“工匠精神”“規格嚴格、功夫到家”校訓,已經刻入了哈工大人的DNA,流傳至今。
哈工大人,從哈工大走出,去往祖國需要的地方!
(文章來源于艾思科藍-版權聲明:文章來源青塔、老蔣說高考、新華每日電訊、哈爾濱工業大學官網、官微等,由艾思科藍原創撰寫,轉載請注明出處。分享只為學術交流,如涉及侵權問題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修改或刪除。 )
了解近期重點會議信息
熱門領域通通都有
學術會議:高錄用檢索快,會議主題涉及能源與環境、水利土木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生物工程、計算機科學、地球科學、機械自動化、材料與制造技術、經管金融、人文社科等主流學科。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