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位于紐約的阿爾伯特 · 愛因斯坦醫學院(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的年輕學子們,收到了可能是他們人生中最「壕」的一份禮物!
該學院董事會主席,曾在兒童康復中心工作了 55 年的退休教授露絲 · 戈特斯曼(Ruth Gottesman),向院方捐贈了整整 10 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71億元) —— 這是全美所有醫學院有史以來收到的最大一筆贈款。
露絲 · 戈特斯曼|圖片 來源:CNN
而隨著這筆錢的到來,校方于 2 月 26 日宣布:從今年 8 月起,該校學生將永遠不再需要支付每年高達 6 萬多美元的學費;甚至四年級學生剛剛繳納的春學期學費也將全額退還。
愛因斯坦醫學院坐落于紐約市最貧困的布朗克斯區,大部分學生都是依靠學生貸款才上得起學,其中半數學生畢業后背負超過 20 萬美元債務 —— 大部分其他醫學院中只有不到 25% 的畢業生需要貸款這么多。
現年 93 歲的露絲 · 戈特斯曼是已故金融家大衛 · 戈特斯曼(David Gottesman)的遺孀。大衛于 2022 年去世時留下了大量股票等資產,全部由露絲繼承。起初露絲并不知道該如何應對這筆巨額財富,但想到丈夫曾對她說,「做你認為正確的事情」—— 于是便有了如今的故事。
飲水思源,緣木思本
對于很多高校校友來說,在母校生活和成長的歷程是他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時光,而在踏入社會后,也自然會生發出報答母校、為母校發展作貢獻的強烈心愿。
據相關研究,校友捐贈已逐步成為美國許多著名大學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和緩解教育經費緊張的重要策略之一,早在 2010 年前后,美國大學校友捐贈比例甚至達到高等教育捐贈年度總額的 30% 左右。
不過,由于很多國外高校的辦學制度中存在「校友會模式」,校友捐贈也一定程度上與利益掛鉤,不再是單純的道德行為。而我國的校友捐贈傳統雖不像國外歷史悠久,近年來亦逐漸迸發潛力,并廣泛延申至價值觀念、道德倫理等層面。
例如,今年跨年之際,步步高集團董事長段永平再度向母校浙江大學基金會進行了大額捐贈,累計超過 10 億元人民幣。這筆錢將用于學校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師生文體活動等。此前,段永平也曾向母校多次捐贈,并設立相關獎學金,建設教學樓等。
又比如去年 11 月,正值武漢大學一百三十年校慶,小米科技創始人雷軍向母校捐贈了 13 億元人民幣,一時創下全國高校收到最大一筆校友現金捐贈記錄。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 3 月 1 日,雷軍再次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捐贈了一億元,用于資助青年學生開展基礎研究項目。
類似這樣的捐贈案例還有很多。根據高績網統計,我國高校 2017-2022 年社會捐贈收入超過 10 億元的高校共有 12 所,其中清華大學收到的捐贈更是高達 168.54 億元。
圖片來源:高績網
而除了現金捐贈,還有很多校友以其他的方式對母校進行著回報。例如今年 1 月 15 日,杭州一家科技公司向母校浙江大學捐贈了價值 1 億元的算力服務,被評為「開創了國內高等教育領域新質生產力捐贈的先河」。
無論捐助數額多少、采取什么形式,到底都是校友對母校的一份真誠情誼。但正如 21 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指出,「高校怎么用好社會捐贈,把社會捐贈花到辦學的刀刃上」,才是關鍵所在。
正如當下存在的一些問題:有些高校將捐贈設施設備閑置,沒有充分用于教育教學與學術研究,大量資金和物資成為了擺設;也有高校收到未指定用途的捐贈款項,卻在自主決策如何使用時未能合理規劃,導致出現使用不透明、揮霍浪費等行為。
同時,一項研究指出,我國教育捐贈的環境仍存在學校捐贈機構不夠健全、專業人員缺乏、內部管理不夠規范、監督渠道不夠暢通、募捐策略不科學等種種問題;而其中關鍵仍在于學校主體地位不夠明確、主體作用未能充分發揮。
因此,大學教育基金會發揮的管理作用越來越重要。隨著如今校友捐贈在我國日漸發展,需要學校和政府共同努力,加強對大學教育基金會的管理和監管,提高其公開透明度,讓校友們一顆顆滾燙赤誠的心,溫暖著它們應該照亮的地方。(文章轉發自艾思科藍)
優質學術會議推薦
【IEEE出版 | 往屆會后3個月檢索 | 高錄用穩檢索】 第五屆計算機工程與應用國際學術會議 (ICCEA 2024)
2024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
2024年4月12-14日 中國-杭州-杭州瑞萊克斯大酒店(誠邀線下參會)
截稿時間:詳見大會官網(早投稿,早送審,早錄用)
收錄檢索:IEEE Xplore, EI Compendex, Scopus【往屆均已見刊檢索】
主辦單位:
![]() |
![]() |
![]() |
承辦單位:
![]() |
![]() |
![]() |
![]() |
報告嘉賓
![]() 馬建國 教授 IEEE Fellow 之江實驗室 |
國家“自然科學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IEEE Fellow,現任IEEE Trans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主編。德國獲得工學博士、加拿大做博士后。1997年~2005年先后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電路與系統工程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并任IC研究中心主任;2006~2022年10月先后在電子科大、天津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和浙江大學任教;2022年11月全職加入之江實驗室智能芯片與器件研究中心。研究領域為用于無線通信系統的RFICs和微波電子學、毫米波與太赫茲微電子系統。作為主持人先后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 |
![]() 潘天紅 教授 IEEE Senior Member 安徽大學 |
潘天紅,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安徽省“特支計劃”創新領軍人才,江蘇省333人才工程第三層次培養對象,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培養對象,長期從事過程建模與系統優化等方面研究工作,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安徽省重點研發計劃、安徽省重大專項等10余項科研項目,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授權中國發明專利30余件,出版學術專著3部,以第一完成人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主講《計算機控制技術》、《智能控制》和《電能質量控制工程典型設計和案例》等課程。 |
![]() 謝磊 教授 浙江大學 |
謝磊,博士、浙江大學智能系統與控制研究所教授。2004年4月至2005年3月赴德國柏林工業大學過程和設備研究所參加Sandwich合作研究項目,2005年3月獲浙江大學工學博士學位。2005年4月至2008年6月在浙江大學先進控制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赴荷蘭Eindhoven技術大學交流合作。2016-1017任國際期刊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編委(AE)。現任國際標準化組織ISO TC184/SC5專家組成員。主要研究方向:先進控制與性能評估;數據驅動故障檢測與診斷;數據挖掘與過程知識發現。近年來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863項目子課題2項,浙江省自然科學杰出青年基金項目,工信部標準化項目1項。 |
![]() 劉進鋒 教授 阿爾伯塔大學 |
劉進峰博士是阿爾伯塔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系教授。他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得化學工程博士學位,在浙江大學獲得理學碩士和學士學位。他的研究興趣是過程系統和控制工程,目前的研究重點是開發有利的建模、估算和控制方法,以應對閉環智能農業灌溉中的巨大挑戰,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劉博士已出版 3 本專著、1 本編輯特刊、150 多篇期刊和會議論文。他的研究成果被引用超過 4000 次。劉博士目前擔任 IChemE 期刊《數字化學工程》的主編,IFAC 期刊《過程控制》、《控制工程實踐》、《國際系統科學雜志》和 MDPI 期刊《數學》的副主編。 |
![]() 袁小鋒 教授 中南大學 |
袁小鋒于2016年9月以特聘副教授進入中南大學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先后獲得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湖湘青年英才、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師和中南大學創新驅動人才。中國自動化學會、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和IEEE 會員,擔任中國自動化學會過程控制專委會委員以及秘書處秘書、中國自動化學會數據驅動控制與學習系統專委會委員,中國系統工程學會過程系統工程專委會委員,第五屆 IFAC MMM國際會議NOC組委會成員,擔任IEEE TIE、IEEE TII等30個國際期刊審稿人,獲得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和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等期刊“杰出審稿人”稱號。 |
![]() Prof. Pietro S. Oliveto 南方科技大學 |
2005年和2009年分別從意大利卡塔尼亞大學和英國伯明翰大學獲得了 Laurea 計算機科學學位和博士學位。他于2009-2010年在英國伯明翰大學擔任 EPsRC 博士 + 研究員,2010-2013年在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擔任 EPsRC 博士后研究員,2013-2016年擔任英國副校長研究員,2015-2020年擔任 EPsRC 早期職業研究員。 在進入 SUSTech 之前,他是英國謝菲爾德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算法系主任。他的主要研究興趣是性能分析,特別是時間復雜性,仿生計算技術,包括進化算法,遺傳規劃,人工免疫系統,超啟發式和算法配置。他目前正在 SUSTech 建立一個人工智能理論實驗室。 他擔任客座編輯期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特刊》、《進化計算》、《理論計算機科學》、《 IEEE 進化計算與 Algorithmica 匯刊》。2015年至2021年,他共同主持了 IEEE 計算智能基礎研討會(FOCI) ,并擔任 ACM 遺傳算法基礎會議(FOGA 2021)的聯合項目主席,GECCO 2022和 GECCO 2023的理論追蹤聯合主席。他是隨機搜索啟發式理論(thraSH)年度研討會指導委員會的成員之一,是 COST Action ImAppnio 基準工作組的領導者,是 EPsRC 同行評議學院的成員,也是 IEEE 進化計算的副編輯。 |
![]() Prof. Amy Hui Zhang IEEE Senior Member 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 |
張教授于1999年及2002年分別獲浙江大學頒授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士學位及工程碩士學位,并以優異成績畢業。其后,她進入香港大學學習,并于2007年取得電腦視覺博士學位。張教授現任北京師范大學浸大聯合國際學院創新中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浸大聯合國際學院三維創意開發實驗室主任。她是 IEEE 高級會員、廣東省圖像圖形學會理事、珠海市計算機學會監察委員會主任。她的研究興趣包括計算機視覺、圖形與虛擬現實、模式識別和機器學習等。她在 IEEE TPAMI、 TIP、 CVPR、 ACM MM、 BMVC、 ACCV 等頂級期刊/會議上撰寫/合著了40多篇論文。其中,《模式分析與機器智能匯刊》(TPAMI,IF: 17.730)、《圖像處理匯刊》(TIP,IF: 5.071)、《 IEEE 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國際會議》(CVPR)、《 ACM 多媒體會議》(ACM 多媒體)是 CCF 排名中的第一梯隊期刊和會議。曾擔任多個國家、省、市級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個)的 PI/CI。她申請或被授予了7項專利。 |
*更多嘉賓持續邀請中...
會議征稿主題
1.計算機科學與工程 | 2.應用技術 |
3.電子工程學 | 4.信息科學 |
5.工業工程 | 6.軟件工程 |
7.軟件技術 | 8.智能系統 |
9. 圖像處理 | 10. 控制技術 |
11. 計算機網絡與安全 | 12. 計算機圖形和圖像處理 |
13. 其他計算機相關主題【點擊】 |
論文投稿
ICCEA 2024所有的投稿都必須經過2-3位組委會專家審稿,經過嚴格的審稿之后,最終所有錄用的論文將由IEEE出版(ISBN: 979-8-3503-8677-6),見刊后由出版社提交至IEEE Xplore, EI, Scopus檢索。
*ICCEA會議前四屆均由IEEE出版,前兩屆在會后2個月實現見刊,刊后1個月完成檢索,會議歷史良好。
- 先按照【論文模板】排版后,全英文(WORD+PDF)投遞至【在線審稿系統】;
- 1篇錄用文章允許一名作者免費參會并進行口頭報告/海報展示;
- 線下參會提供會議定制伴手禮+精美茶歇+會議期間三餐;
- 現場可領取會議資料(如紀念品、參會證書等),(點擊)領取投稿/參會優惠!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