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論文發表于Depression and Anxiety,題目為《Therapeutic Efficacy of Reward Circuit‐Target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 on Suicidal Ideation in Depressed Patients: A Sham‐Controlled Trial of Two TMS Protocols》。
安徽醫科大學心理健康與心理科學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轉化醫學研究中心的Xinyu Huang為此文第一作者,汪凱教授和余鳳瓊教授為此文的通訊作者。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155/da/1767477
本研究提出了一種以獎賞環路為靶點的經顱磁刺激(TMS)治療策略,用于干預抑郁癥患者的自殺意念。研究團隊設計了一項雙盲、假刺激對照的臨床試驗,探討了兩種個體化經顱磁刺激(rTMS)方案——高頻重復經顱磁刺激(10Hz-rTMS)和間歇性theta波爆發刺激(iTBS)——靶向左側背外側前額葉皮層(lDLPFC)-伏隔核(NAcc)通路對抑郁癥患者自殺意念的治療效果。研究發現,兩種TMS協議在緩解自殺意念方面具有相似效果,rTMS還能調節與獎賞加工相關的事件相關電位(ERP)指標。該研究為神經環路靶向干預策略提供了循證支持,拓展了自殺干預及精神疾病治療的神經調控思路。
研究背景
自殺意念是導致過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獎賞加工障礙可能是一個潛在的機制。自殺個體表現出對未來心理表征和行為評估的缺陷,傾向于選擇即時小回報而非延遲大回報,這與抑郁癥中的快感缺失癥狀及其背后的獎賞系統功能障礙密切相關。而前額葉皮層(DLPFC)與伏隔核(NAcc)之間的功能連接被認為是影響獎賞評估與決策的核心通路。傳統抗抑郁藥物對自殺風險控制存在不確定性,因此需要替代治療策略。本研究采用的是功能連接引導的TMS靶向刺激DLPFC–NAcc通路,試圖通過調節獎賞學習回路改善自殺意念。
方法與結果分析
1. 實驗設計與對象:
①招募70名MDD患者與40名健康對照(HC),其中7名MDD患者因各種原因退出或被排除,最終62名患者參與治療,分別接受rTMS(n=25)、iTBS(n=15)或假刺激(n=22)。
②治療前后評估行為量表(如BSI、TEPS等)與ERP指標(N170、FRN、Fb-p3)。
2. 靶點確定與刺激參數:
①個體化靶向:使用靜息態fMRI確定每位患者左側DLPFC與NAcc連接最強處作為個性化刺激靶點,刺激強度基于靜息運動閾值(RMT)確定,所有治療組均接受15個療程的日常刺激。
②rTMS方案:10 Hz,100% RMT,總共3000個脈沖,每次治療25分鐘。
③iTBS方案:80% RMT,600個脈沖,每次治療3-4分鐘。
④假刺激方案:使用產生類似聲音和頭皮感覺的安慰劑線圈。
⑤EEG記錄與分析:使用64導聯Neuroscan記錄系統記錄ERP變化。
3. 實驗結果
①rTMS與iTBS均可顯著緩解自殺意念與快感缺失癥狀:如圖1所示,rTMS與iTBS治療15天后均顯著降低了MDD患者的自殺意念(BSI_M得分明顯下降,圖1b),而BSI_W(最近一周自殺意念)雖也下降但組間差異不顯著(圖1a)。此外,TEPS量表顯示兩種刺激方式均顯著提升了快感體驗,包括整體快感(TEPS-all,圖1c)、預期快感(TEPS-ant,圖1d)及即時快感(TEPS-con,圖1e)。而圖1f同樣表明rTMS組和iTBS組的消費快感得分在治療后有所提升。但這幾種快感假刺激組都未見顯著變化。
圖1
②rTMS調節與獎賞加工相關的神經電生理指標:如圖2所示,rTMS組在治療后表現出更顯著的神經反應變化,反映了獎賞處理功能的增強。rTMS組在正負反饋條件下的N170波幅更為負向(如圖2a),提示面孔加工與獎賞聯結增強,iTBS與sham組未見顯著變化。而rTMS組在治療后表現出更負的FRN波幅(p < 0.01,如圖2b),代表獎賞預測誤差反應增強,反映前額葉-獎賞系統的調控功能改善。但所有組在Fb-p3上未見顯著時間效應差異(如圖2c),表明反饋相關注意資源分配未顯著改變。
圖2
③N170變化與快感改善呈相關趨勢:圖3進一步顯示,rTMS組中N170波幅變化與TEPS-all及TEPS-ant得分提升呈邊緣顯著負相關(r =–0.407,p = 0.06)。這表明電生理指標的改善可能與主觀快感體驗增強有關,進一步支持rTMS通過神經機制改善獎賞加工能力。
圖3
結論
本研究的結果有力地支持了獎賞回路靶向的rTMS和iTBS在改善抑郁癥患者自殺意念和快感缺失方面的有效性。特別是rTMS,它不僅在臨床癥狀上有所改善,還在神經生理層面調節了N170和FRN等關鍵ERP成分,這可能與獎賞加工能力的提升相關。盡管iTBS未在所有ERP指標上顯示出顯著改變,但其臨床療效與rTMS相當,提示可能存在不同的神經機制或更廣泛的網絡效應。
撰稿人:姚燕齡
審稿人:李景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