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石油化工學院:鉍銀氧化物納米催化劑的結構轉換及四環素的光催化降解特性
【引言】
四環素可以控制環境中的有害微生物,預防和治療動植物的疾病和蟲害。由于其價格低廉,被廣泛用于治療人和動物的感染性疾病。在四環素類抗生素的生產和使用過程中,四環素類抗生素的濫用現象越來越嚴重。四環素類抗生素因其半衰期長、生物降解困難、易溶于水等特點,容易對環境造成高污染、高生態風險,引起了環境研究者的廣泛關注。目前世界上對四環素環境遷移的研究已經深入,因此有必要開展抗生素降解途徑的研究。常用生物處理、物理處理、化學處理等方法來降解四環素。雖然通過這些方法可以降解部分四環素污染物,但由于這些方法能耗大、運行成本高,并不適合降解四環素污染物。最近的研究表明,降解四環素最有效的方法是光催化降解技術,該技術對四環素有很好的降解效果,而且光催化劑制備簡單,具有循環利用的特性。
【成果簡介】
針對上述問題,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的周建敏(一作)、李澤勝(通訊)和余長林(通訊)等人提出了一種具有廣闊前景的新材料--鉍銀氧化物(BSO),是一種過氧化物金屬,為棕色粉末,不溶于水。由于鉍銀氧化物(BSO)具有較高的光催化活性和較高的氧化效率,將在環境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但在光催化過程中,對BSO催化材料的影響因素和結構演變研究較少。本文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光催化劑BSO。BSO是由鉍鈉和硝酸銀共沉淀而成。該合成方法簡單,操作方便。在常溫常壓下即可制得,不需要添加任何能量。催化劑合成后,從六個方面對BSO的四環素降解性能進行了研究,并通過正交試驗確定了BSO的最佳反應條件和重復使用性。相關成果以“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etracycline and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n bismuth silver oxide perovskite nano-catalysts”為題目發表于Applied Nanoscience。
【圖文導讀】
圖1:本次實驗采用的NaBiO3、BSO樣品的XRD衍射圖像。
對NaBiO3、未使用的BSO、1次運行降解后的BSO和4次運行降解后的BSO進行了XRD衍射表征,結果如圖1所示。在15.44°,28.84°,32.14°和56.72°的2-Theta處,BSO出現AgBiO3特征峰。在2-Theta的18.41°、21.92°、32.14°和56.72°時,BSO也出現了NaBiO3的特征峰,說明得到了AgBiO3和NaBiO3的復合結構材料。但在原料NaBiO3的光譜圖中,出現了未知峰,這可能是原料雜質造成的。一個周期后,樣品的衍射峰沒有明顯變化。四次循環后,AgBiO3的特征峰已經消失,最后晶相變成Bi2O2CO3。而NaBiO3的峰強度也大大降低。結果表明,在紫外光降解下產生了新的相Bi2O2CO3,該催化體系的表面結構明顯發生了變化。
圖2:樣品的SEM圖像:(A)NaBiO3,(B)未使用BSO,(C)1次使用BSO,(D)4次使用BSO。
圖2為NaBiO、未使用BSO、1次使用BSO和4次使用BSO的SEM圖像。圖2 A為不規則顆粒的鉍鈉。圖2 B為未使用過的BSO,與鉍鈉相比為不規則多面體。圖2C是降解1次四環素后的BSO。從圖中可以看出,開始是不規則的片狀物,且聚集度增加。圖2 D是降解4次四環素后的BSO,其中包括大面積的Bi2O2CO3片狀物。可以看出,部分鉍鈉粘附在BSO上,呈現異結結構。
圖3:樣品的TEM圖像:(A)未使用的BSO和(B)4次使用的BSO。。
圖3為未使用BSO和四次使用BSO的TEM圖像。圖3 A1、A2、A3為初合成的BSO的TEM圖像, B1、B2、B3為四時降解的BSO的TEM圖像。從A1、A2可以發現,BSO具有不規則的多面體結構,由圖A3可以看到一些無孔結構,有利于降解催化劑中的降解產物。從圖B1可以看出,納米片結構存在,從圖B2可以看出,部分鉍鈉附著在納米片上,存在異結結構,從圖B3可以看出,Bi2O2CO3納米片的邊緣有納米顆粒結構,有利于降解性能。Bi2O2CO3是一種具有高催化活性的組分,這與之前某文獻的結果一致。
圖4:未使用BSO和4次使用BSO的XPS光譜圖:(A) Survey,(B) Na 1s,(C) Bi 4f,(D) Ag 3d,(E) O 1s和(F) C 1s。
用XPS測定催化劑的化學狀態和元素組成(見圖4)。從圖4 A中的調查譜來看,未使用的BSO和4次使用的BSO中出現了Na、O、Ag、C和Bi峰。但是,圖中Na、Ag和C的含量有明顯變化。通過比較兩個樣品的含量,可以發現,隨著降解次數的增加,C中的含量增加,而Ag和Na的含量逐漸下降,說明催化劑 變化而生成新的物質。經4次降解后的BSO,鉍酸鈉和鉍銀氧化物部分分解并轉化為Bi2O2CO3。
除峰高外,Na 1s(圖4B)、Bi 4f(圖4C)和Ag 3d(圖4D)的峰形沒有明顯變化。但從圖4E中的O1s譜可以看出,與未使用BSO的529.50 eV峰相比,經4次降解后的BSO的峰向左移動,出現在529.70 eV處,并在530.90 eV處產生了一個新的峰,說明有不同的O峰產生,這可能是Bi2O2CO3中與C相連的O。同樣,從圖中的C1s譜來看,Bi2O2CO3中的C與C之間有一個新的峰。 4次降解后的BSO在288.80 eV處有一個新的小峰,說明-CO3也有新的C生成(Liu等2019;Man等2020)。此外,對于Bi 4f譜,我們還可以看到4次降解后的BSO的兩個峰相對向左移動,這可能說明Bi2O2CO3中新的Bi正在生成。XPS結果表明,隨著光催化的進展,部分BSO逐漸轉化為Bi2O2CO3,而Bi2O2CO3也具有較高的催化效果,這有助于使用降解四環素4次仍保持催化劑的高活性結果。
【小結】
綜上所述,離子共沉積制備的BSO具有穩定的化學性質,在光催化降解過程中表現出良好的催化活性,降解效果明顯。通過XRD、SEM、TEM和多次降解率的對比,可以看出BSO在多次降解后逐漸轉化為Bi2O2CO3,Bi2O2CO3的活性組分對四環素仍有較高的催化降解性能,具有較強的實用性。
文獻鏈接: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etracycline and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n bismuth silver oxide perovskite nano-catalysts(DOI : 10.1007/s13204-020-01440-9)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3204-020-014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