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閑聊,聽到有人說,“一個大學想搞好、很不容易;一個大學想搞壞,也很不容易”,作為普通老師對怎么搞好大學,當然是沒有感覺的。但是,在過去幾年里,我嘗試組建一個科研團隊,太難了,難到我已經放棄這樣的想法。而把一個學科一個學校搞好的難度,肯定遠超搞好一個小團隊。
搞壞一個大學,當然也是很難的,即使大學的當家人違紀違法,對學校的正常運轉也沒有大的影響,這是因為大學的主要任務"教學、科學、社會服務"的主體是幾千名老師。即使學校的側重點有調整,各位老師們仍是按部就班的上課、寫論文、指導學生、申報項目,這些事情基本上和誰做領導關系不大。領導得力與否,在短期和表面上看不出很明顯的差別。
對于外人來說,怎么判斷一個學校是走上班坡還是下坡路呢?不少博士在求職時,通常會找個內部人打聽,事實上這個方法不靠譜。因為不同的人對同一個單位的感受會完全不同,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的階段,對單位的評價也會完全不同。通過一兩個內部人的評價作為決策的依據,難免有盲人摸象的感覺。
有沒有較為客觀的評價方法,可以嘗試在主頁上看這個單位近幾年新引進博士和新晉升職稱人員的情況(如果新進博士、新晉升教授的情況在網上都查不到,至少說明信息化的水平是不高的)。通常,大多數學校的職稱晉升標準是越來越高的,拿近兩年新晉升職稱的人員和五年前晉升的相比,看綜合水準是提升了還是下降了,很容易就可以判斷出是走上坡路還是下坡路;另外,也可以拿新晉升人員與同等次的兄弟院校相比,可以看出這個學科在業內的位置。
也許有年輕人說,我就想找個走下坡路的、輕松的崗位。以我這么多年的人生經驗,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你想多了",條件下降肯定是要照顧一些人,但是一定不是照顧你。而且,在這樣的環境中,年輕人會更加的無奈、無助、無所適從。
對年輕人來說,最好還是加入正在走上坡路的隊伍,即使隨大流不拔尖,你也在進步。一個人的眼界和水平,是由他周圍人的眼界和水平決定的。
上周,有個碩士在兩個offer之間猶豫,一個是某國企開發崗,一個是互聯網公司的圖像隱私崗,問我選哪個,我說哪個更卷競爭更激烈,就去哪里。
?去年,有個學生博士畢業找教職時,猶豫去中等985大學,還是雙非的事業編,我說去更卷的地方。
?前些天,和人聊到孩子的教育,我問他,如果你兒子能考上清華,自然也能上我們這樣的雙非學校,你是讓他去清華卷呢,還是留在身邊享受悠然的大學生活呢。他說肯定還是去清華卷一卷。
確實,過去我們對內卷有些誤解,沒必要把內卷看成貶義詞,"卷"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能力,代表了競爭力。社會是分層次的,在競爭激烈的地方充分卷,才會有更多的退路。一開始就談卷色變,一味求穩,恐怕以后就沒有多少退路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內卷意味著公平的競爭。不管是中小學生補課、博士青椒刷論文、還是互聯網公司KPI,都是在清晰規則前提下的充分競爭,用分數、影響因子、業績來說話。無論如何,充分競爭的內卷比九品中正制或察舉制要好的多。不信,你找個看起來不內卷的地方試試。
對年輕人來說,還是應該到更卷、更公平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