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教學公告
2014年12月,習近平在江蘇調研。資料圖
近來,中國媒體在談到習近平提出的“四個全面”治國理政方略時表示,中產階層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建立中國的中產社會,只會支撐中國執政黨的正當性。
那么,誰是中國的“中產階層”?理解該問題具有重大政治意義,這也是緊跟中國消費經濟習慣和態度的商家們的要務。因此,關注來自財富、收入和支出調查的某些發現大有裨益。同許多社會一樣,中國也是金字塔形。位于最頂層的1%是真正的富人,緊隨其后的10%至20%大多可被描述為中產階層。
基于收入衡量,各種調查都發現中國的中產規模已是相當可觀。麥肯錫估計,2/3的城市家庭已躋身中產行列。到2022年時,75%以上的中國城市家庭的年收入將達到9000至3.4萬美元。
但消費是反映家庭經濟條件的可靠指標。基于采訪零售商、汽車經銷商和房產經紀人的詳盡支出的調查發現,在位于金字塔最頂層的1%以下,是從業人數多達1.5億的城市中產階層,他們及其家人占中國總人口的1/4,但在總消費支出中的比重高達40%。而在這1.5億“白領”中,有7000萬被認為是公務員或國企管理人員。
該數據至關重要。中共擁有8500萬黨員。因此,即便將廣大農村干部考慮在內,中共的“根基”仍然位于舒適的城市家里和現代中國的官方職位中。無論中共的執政合法性是否取決于經濟增長,黨員必定與黨休戚相關。
補充閱讀:習近平“四個全面”里的中國復興邏輯(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4年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提出,要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習近平首次提出的“四個全面”,是其治國理政方略的頂層設計,是中國復興偉業的戰略路線圖。“四個全面”構成了一個嚴密的體系,有著很強的學理支持和經驗支撐。理解“四個全面”,是讀懂中國故事,讀懂中國復興的重要窗口。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現代國家轉型的必要前提
由習近平擔任起草組組長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并確定了時間表,即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中國古籍上就有“小康”的說法,古代思想家孟子提出“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今天,中國執政黨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對中國未來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戰略考量。
“小康社會”,有學者認為,某種意義上,就是中國特色的“中產社會”。在國際上,中產階層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已成為共識。無論是歷史學家巴林頓·摩爾,還是政治學家李普賽特,都強調中產階層的壯大對于社會民主、社會穩定的重要性。中產階層最講究“理性”,而“理性”則是現代社會的最重要特征。無論英美等西方國家,還是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亞洲國家,都是中產社會,這種社會呈現出更加穩定的形態。從社會結構上說,與其說美國等西方社會的穩定源于民主,不如說源自中產階層的崛起。反觀中東和南亞、拉美的一些國家,中產階層弱小、窮人眾多,不僅社會不穩、經濟不穩,還會出現政治危機和政治失序狀態。這些經驗告訴我們,一個穩定的民主社會,首先是一個中產社會。有中產的民主才是好民主、優質社會,沒有中產的民主往往是壞民主、劣質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