賡續百年文脈 譜寫當代華章
浩浩中文,代代相傳。1924年,孫中山先生創立國立廣東大學,立校之初即設中國文學系,是為中國語言文學系(以下簡稱中文系)之發軔。1926年8月,國立中山大學文科改稱文史科,設中國語言文學系,名稱一直沿用至今。中文系是中山大學歷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
白云山高,珠江水長,魯迅、郭沫若、郁達夫、傅斯年等著名學者都曾在此留下學術足跡。近百年來,中文系名師輩出,薪火相傳,精誠團結,守正創新,鑄就了具有一流水準、中大品格的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

▲中山大學中文堂落成于2006年,整座大樓高9層。古樸典雅又不失現代氣息,紅磚綠瓦的建筑風格與康樂園歷史建筑融為一體
一、以筆為劍,投筆從戎,濟蒼生而著文章
在紅色年代,中文系先輩以文化傳承和民族進步為己任,為國家獨立與民族福祉奔走呼號。他們或以筆為劍,橫眉冷對千夫所指;或投筆從戎,為革命理想揮灑青春和熱血。
01
魯迅:讀書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讀書
1927年1月,魯迅到了被稱作“革命大后方”的廣州,并應邀擔任校教務主任兼文學系主任。

▲左:1926年11月15日《廣州民國日報》刊登的《中大聘魯迅擔任教授》;
右:1927年2月8日《廣州民國日報》刊登的《中山大學新聘定之各科系主任》
魯迅是青年的偶像,報名選修他講授的《中國文學史》《文藝論》等課程的人數多達200人,其中包括許多前來旁聽、愛好文學的社會青年。任教期間,魯迅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他以筆為劍,把啟蒙與革命的精神傳遞給學生和民眾。在廣州期間,魯迅還寫作了《可惡罪》《略談香港》等43篇雜文,180封書信,10篇譯文,整理舊作《野草》與《朝花夕拾》,完成《唐宋傳奇集》的校錄工作。

▲1927年,魯迅任教期間開設課程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大肆捕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4月15日中午,魯迅冒雨趕回學校,以教務主任身份召開緊急會議,要求以學校名義保釋被捕師生——“這么多學生被抓去,這是一件大事,學校應該負責,我們也應該對學生負責。”

▲中山大學會議室(復原)

▲中文堂東側系友捐贈漢白玉魯迅雕像
02
郭沫若:從先鋒詩人到戎馬書生
1926年,郭沫若來到廣東大學任教,任文科學長。任職期間,郭沫若以革命的精神改革教務,提倡自由選課,為學生創造優良的成長環境。

▲郭沫若在中山大學的演講公告
1927年7月21日,在我校任教近四個月的郭沫若在革命的召喚下離校參加北伐,用實踐詮釋了自己積極投身革命的主張和追求。

▲1926年,“創造社”部分成員在廣州合影(左起:王獨清、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
03
投筆從戎,中大學子獻身革命
濃厚的革命氛圍,孕育了一批批熱血青年。
陳鐵軍,原名陳燮君,1924年秋考入國立廣東大學文學院預科,192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后,陳鐵軍受黨的派遣,裝扮成中共廣東省委候補委員周文雍的妻子,參與準備廣州起義。1928年春節前夕,二人因叛徒出賣被捕入獄,年僅24歲的陳鐵軍與未滿23歲的周文雍堅貞不屈,高唱著《國際歌》從容就義,在刑場上完成了這場盛大而壯烈的血色婚禮。陳鐵軍的妹妹陳鐵兒,在陳鐵軍的影響下也就讀于國立廣東大學,并參加了革命,于1932年犧牲。

▲陳鐵軍(右)和周文雍(左)
1935級的張世聰是最早投身抗日救亡運動的中文學子之一,1938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地下抗日革命活動,曾任南路人民解放軍第三支隊隊長兼政委,1945年5月6日在與敵作戰中壯烈犧牲。

▲烈士張世聰
二、群星璀璨,開宗立派,賡續嶺南學脈
百年來,無數學人在中文系孜孜矻矻、潛心治學,或成為新學科的偉大開創者,或賡續嶺南學脈之正統。一代代中文人薪火相傳,一個個專業蓬勃發展,奠定了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南天一柱”的牢固基石。
中文系早期知名學者(以齒為序):
陳洵(1871—1942):廣東江門人,著有《海綃詞》。詞壇泰斗朱祖謀盛贊其才,并推薦至中文系教授詞學。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曾任校教務主任兼文學系主任。
陳鐘凡(1888—1981):江蘇建湖人,曾任校文科學長,所撰《中國文學批評史》是中國文學批評史學科創建的標志之一。
郭沫若(1892—1978):四川樂山人,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學者、文學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劇作家、革命家,1926年任校文科學長。
容庚(1894—1983):廣東東莞人,著名古文字學家,代表作《金文編》《商周彝器通考》等。
方孝岳(1897—1973):安徽桐城人,著名音韻學家,曾兩度任教于中文系,前后達30余年。
王力(1900—1986):廣西博白縣人。中國語言學家、教育家、翻譯家、散文家、詩人,中國現代語言學奠基人之一,在我校創立了全國第一個語言學系。
詹安泰(1902—1967):廣東饒平人,中國古典詩詞研究家、文學史家和書法藝術家,精于詩詞創作和研究,有“南詹北夏,一代詞宗”、“嶺南一大家”之美譽。
商承祚(1902—1991):廣東番禺人,著名古文字學家,代表作《殷虛文字類編》《石刻篆文編》等。
王起(王季思)(1906—1996):浙江溫州人,著名戲曲史論家、文學史家。1948年任教于中山大學,著有《西廂五劇注》《玉輪軒曲論》《全元戲曲》《元明清散曲選》等。
董每戡(1907—1980):浙江溫州人,著名戲劇家兼戲劇理論家,代表作《中國戲劇簡史》《西洋戲劇簡史》《說劇》《五大名劇論》等,在學術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三、初心不改,繼往開來,承古韻鑄新篇
01
聚力傳承發展,建設一流學科
近年來,中文系以學科建設為核心,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將傳承百年文脈、促進學科交叉與服務當代文化相結合,構建了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中國戲曲、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古文字與漢語方言研究,百年中國文學與批評研究,中西美學與文化理論研究等具有突出優勢的五大學科群。
人才培養方面,中文系擁有完整的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布局和本碩博連續教育層次,著力培養基本功底扎實全面,具備國際化理論視野,以中國語言文學為核心的中華優秀文化的研究者、傳承者和弘揚者。本科專業“漢語言文學”與“漢語言”均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漢語言文學(古文字學方向)”專業入選教育部強基計劃,“漢語言文學”專業入選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
師資隊伍建設方面,中國語言文學系將自主培育與外部引進相結合,現有專任教師65位,其中教授30人、副教授35人,特別是以11位國家重大人才工程項目入選者為領軍方陣,國家級人才覆蓋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下轄所有學科方向,建設了一支國內一流、傳承有序的學科隊伍,氣象正大,格局日新。
02
潛心學術探索,勇于理論創新
中文系各學科團隊繼承優良傳統,深耕學術研究領域,聚焦建構中國自主的語言文學知識體系,理論創新成果斐然,其中《王季思學術論著自選集》(王季思)、《全元戲曲》(王季思)、《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吳承學)、《王國維詞學與學緣研究》(彭玉平)、《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通史》(黃修己)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秦至漢初簡帛文字研究》(黃文杰)、《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吳承學)、《楚系簡帛中字形與音義關系研究》(陳斯鵬)、《王國維詞學與學緣研究》(彭玉平)、《況周頤與晚清民國詞學》(彭玉平)等5種著作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0項。





▲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獲獎著作書影

▲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著作書影
03
教學相長并進,科研育人同行
以吳承學教授、彭玉平教授為代表的中國古代文學學術團隊,潛心探索中國古代文體研究的新路徑,近三十年來,在文體形態、文體理論、俗文學文獻與嶺南文獻整理及研究上取得了重大進展,《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王國維詞學與學緣研究》《況周頤與晚清民國詞學》3部著作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中國古代文體學在整合大量基礎文獻的基礎上,從文體角度切入文學、文學理論研究,不僅深具方法論意義,并且極富實踐性價值。這一學理路徑,既契合傳統文學實際,發現了中國文學自身的理論與歷史,調整并豐富了古代文學的研究格局,還致力于建設有現代意義的中國文體學,形成了新的學科生長點,創造性地提出了新概念、新范疇,創新性地推動了研究的新路徑,成為國內高校古代文體學研究的重鎮、當代中文領域的重要學派。

▲第六屆中國文體學研討會
以陳偉武教授為學術帶頭人的古文字學學科肇端于“羅王學派”,發軔于容庚、商承祚二老,薪火相傳,嚴謹守正,是中國古文字教學和研究重要力量。《秦至漢初簡帛文字研究》《楚系簡帛中字形與音義關系研究》兩部著作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近年來,團隊出版國內首部戰國文字研究大型集釋類工具書《出土戰國文獻字詞集釋》(18冊),榮獲第三屆“宋云彬古籍整理獎”,第九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2022年入選首批“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協同攻關創新平臺。

▲紀念中山大學古文字學研究室成立60周年學術研討會
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孕育于中國古代戲曲、民俗與社會學等傳統優勢學科,創辦了國內最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開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研究生專業,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德才兼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高級人才。“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是中山大學科技創新平臺集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該中心堅持推進我國非遺理論、實踐和傳播研究,通過學術研究為國家和地方的文化建設提供服務,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申報、保護、立法等方面成績顯著,在“非遺”保護與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23年,該中心入選“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2023—2025年)”。

▲“非遺保護與國家戰略”學術研討會合影留念
此外,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現當代文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文藝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等方向的師生也都潛心學術,深耕不輟,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了諸多高水平成果。
世紀中大,山高水長;百年中文,薪火相傳。中山大學中文人將始終秉承“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人文信念和學術理想,為學科建設、學術傳承、文化進步和民族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附:百年中文大事記
1924年9月 |
國立廣東大學中國文學系正式開辦,陳鐘凡受聘為國立廣東大學文科學長兼中國文學系教授,吳康受聘為中國文學系首任系主任 |
1926年8月 |
中華民國政府改國立廣東大學為國立中山大學 |
1927年1月 |
魯迅南下廣州,任國立中山大學教務主任兼文學系主任 |
1927年2月 |
陳鐘凡所著《中國文學批評史》出版,標志著中國文學批評史學科正式誕生 |
1927年8月 |
商承祚受聘為文學系教授,與隨后到來的容庚共同奠定了中文系古文字研究之基 |
1928年1月 |
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成立,下設考古、語言、歷史、民俗四學會,后于10月遷入東山柏園,成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1928年4月 |
民俗學會舉辦我國第一個民俗學傳習班 |
1929年7月 |
經著名詞學家朱祖謀推薦,詞學大家陳洵出任中山大學教授,開啟中文系詞學研究之先河 |
1935年6月 |
國立中山大學研究院文科研究所成立,吳康任文科研究所主任 |
1946年10月 |
王力、岑麒祥于中山大學創辦全國第一個語言學系 |
1948年8月 |
王起(王季思)任教于中文系,奠定中文系全國古代戲曲研究重鎮之基 |
1952年2月 |
全國院系調整,中山大學與嶺南大學合并,遷入康樂園,設中文系、語言學系與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 |
1953年7月 |
中文系設立現代文學教研組、古典文學教研組、中國新文學史教學小組、寫作教學小組 |
1955年2月 |
中文系黨支部成立,李以莊為首任黨支部書記 |
1955年8月 |
中文系黨總支成立,肖學鵬為首任黨總支書記 |
1965年春 |
國家高教部批準成立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室 |
1981年2月 |
設立漢語培訓中心 |
1981年11月 |
獲批新中國成立后首批中國語言文學博士點 |
1983年 |
成立中國古文獻研究所 |
1988年8月 |
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入選首批國家重點學科 |
1992年1月 |
漢語培訓中心調入外國語學院 |
1995年1月 |
獲批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 |
2000年12月 |
獲批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 |
2002年3月 |
獲評優秀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 |
2003年12月 |
中國古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入選第七輪廣東省高等學校重點學科 |
2004年6月 |
漢語言文學專業獲評為廣東省名牌專業 |
2004年11月 |
“中山大學中國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被批準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05年3月更名為“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
2007年8月 |
中國古代文學學科獲評國家級重點學科 |
2007年12月 |
漢語言文學專業獲評首批全國高校特色專業 |
2008年10月 |
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團隊獲評國家級教學團隊 |
2009年5月 |
國家漢辦批準成立中山大學國際漢語教材研發與培訓基地 |
2015年10月 |
中文系黨委成立,范元辦為首任黨委書記 |
2018年7月 |
國際漢語中心(原漢語培訓中心)回歸中文系 |
2019年12月 |
漢語言文學專業、漢語言專業入選“雙萬計劃”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名單 |
2020年5月 |
漢語言文學(古文字學方向)專業入選教育部強基計劃 |
2021年2月 |
中國語言文學專業入選教育部2020年度“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 |
2023年5月 |
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入選文旅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 |
來 源:中大人文社科公眾號
責任編輯/劉秀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