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專家談農技 第51期
冬菜北運 “蔬”寫新篇,廣東冬種菜產業現狀與對策研究
灣區時訊 11月30日,《首席專家談農技》|第51期【冬種北運菜專場】成功舉行。第三輪廣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果菜創新團隊謝大森研究員及種質資源評價與鑒定崗位專家孫保娟研究員、露地栽培崗位專家張白鴿研究員,就廣東省冬種菜產業優勢分析行業現狀、存在問題、發展原則,并提出了針對性對策以及生產關鍵技術。
節目現場
蔬菜是廣東省第二大農作物,根據2023年廣東省統計局數據顯示,蔬菜年播種為2180.59萬畝,產量為4099.33萬噸,產值約占廣東種植業GDP的40%。廣東蔬菜品種特色鮮明,以菜心、黑皮冬瓜等嶺南特色蔬菜為主;同時名優地方品種豐富,如增城菜心、水東芥菜等的市場需求旺盛,還能供應港澳及北方市場。
廣東冬季常見果菜
首席謝大森研究員分析,廣東的冬種菜包括常年菜地在冬季生產的蔬菜和利用冬閑田新增生產的蔬菜,由于氣候土肥等條件適宜,目前市場的蔬菜產品過剩,競爭相對激烈,且蔬菜種類相對較少,盲目增加種植面積恐易出現“菜賤傷農”現象。他建議,一方面可適度發展設施蔬菜,如地膜覆蓋、拱棚栽培等,提高生產效益。推廣節本增效技術,如減肥增效、節水技術、減藥增效等,提升種植效率。一方面可發展冬種北運菜,提升品質和市場定位。同時充分借助省農業農村廳“飛渡計劃”作用,打造冬種蔬菜信息平臺,實現產銷對接。
飛渡計劃
發展冬種菜的原則
種質資源評價與鑒定崗位專家孫保娟研究員、露地栽培崗位專家張白鴿研究員針對廣東冬種菜生產關鍵技術進行了詳細介紹,在冬季一般選擇蔬菜集約化育苗,可以保障節約用種,苗全苗壯,提高產量和質量;推廣嫁接技術可以有效防治瓜類、茄果類蔬菜的病蟲害,并提升蔬菜品質。
瓜類、茄果類常用嫁接方法
冬種菜關鍵栽培技術
廣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果菜創新團隊是2019年由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牽頭,謝大森研究員為首席專家,華南農業大學、廣東省農科院植保所、設施所、加工所、經信所、佛山農科所、汕頭白沙蔬菜原種研究所、韶關農科所以及茂名農推中心等單位參與,整合我省瓜類、茄果類優勢科研、推廣資源組建而成。設立資源鑒評、品質育種、露地/設施栽培、病蟲害防控、產品加工、產業經濟等8個崗位和粵東、西、北、珠三角四個試驗站。團隊針對廣東省果菜產業中的“卡脖子”問題,獲取蔬菜產業基礎性數據,構建果菜產業數據庫,凝練行業發展關鍵性問題,開展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培育適用性成果并集成和示范推廣,同時開展產業前瞻性研究,增強對廣東蔬菜產業的引領支撐作用。
鐵柱2號冬瓜
團隊主要工作亮點:(1)鐵柱2號冬瓜、春季冬瓜化肥減量技術成為我省僅有配套入選農業農村部主導品種與主推技術;(2)多個優質品種(鐵柱2號冬瓜等)在產業中廣泛應用;(3)科技支撐省級現代產業園建設和廣東省蔬菜地方品種(三水黑皮冬瓜、鹽步秋茄、電白圣女果等)取得顯著成效。
廣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果菜創新團隊成員合影
五年來,團隊發表論文49 篇(其中影響因子5以上 11 篇),授權專利 23 項,技術標準(規程)3 項,產業報告 6 份,培育 24個品種,研究新技術15項,新品種新技術推廣面積 25000 畝,召開培訓會、現場會 73場次,培訓 3568 人次,服務現代農業產業園 17 個。
通訊員/黃萍
責任編輯/劉秀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