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專家談農技第54期——“控”制有方,“病”無遁形,科學植保助力”病蟲害精準防控高質量發展
灣區時訊 12月12日,《首席專家談農技》|第54期【病蟲害精準防控專場】成功舉行。第三輪廣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植物重大災害預警與綜合防控共性關鍵技術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徐漢虹教授攜農藥替代技術崗位專家黃江華教授、重大病蟲監測預警崗位專家黃德超研究員圍繞廣東省水稻、蔬菜和水果等作物重大和突發性病蟲害防控中的關鍵問題和共性技術需求,進行豇豆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柑橘木虱綠色防控技術、病蟲害智慧測報建設等專業知識分享。
節目現場
在節目中,首席專家徐漢虹指出豇豆備受全國人民青睞,然而質量安全問題屢有發生,農藥殘留問題尤為突出,這主要歸因于豇豆的蟲害嚴重且難以防控,其中薊馬最為難防。豇豆遭受薊馬侵害時,苗期的葉片會皺縮甚至導致植株枯死,生長期、花期的花蕾脫落和花朵凹陷,花莢期的果莢頭變黑從而導致品質下降。豇豆薊馬蟲害的防控難點主要體現在:一是害蟲防治手段較為單一;二是噴霧施藥有局限性;三是藥劑難以到達害蟲為害部位。
常見農藥殘留超標種類
豇豆薊馬蟲害
要加強農產品安全管理,確保‘菜籃子’供應充足,第一要務是貫徹2023年農業農村部頒布的《豇豆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方案》防控策略中“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在豇豆生長全過程中采用生態調控、健康栽培、生物防治、理化誘控等措施,結合藥肥一體化和膜下滴灌施藥綠色防控技術,實現豇豆主要病蟲害的有效控制,降低豇豆農藥殘留風險。
豇豆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總結
柑橘是世界第一大水果,廣東省橘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前列,發病面積超過6.7萬公頃,每年損失超過50億元。農藥替代技術崗位專家黃江華教授團隊深入研究了柑橘木虱和黃龍病綠色防控技術,目前團隊基于柑橘木虱與柑橘嫩梢的互作機制和BP神經網絡技術,構建了柑橘果園管理與監測預警系統。通過物理、化學和生物三大防控方法,構建了柑橘黃龍病的綠色防控技術體系,為柑橘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病害防治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
柑橘木虱識別與標準化技術指南
柑橘黃龍病輕癥果園防控策略
如何做到““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病蟲害的監測或預測,是極為重要的一環,重大病蟲監測預警崗位專家黃德超研究員團隊為了提高病蟲監測和植保信息到位率,促進體系結構網格化、信息采集自動化、監測預警信息化、預警分析智能化、信息發布現代化,成功構建6層1中心的病蟲害“智慧測報”體系。目前在廣東省設立80多個病蟲監測站,240多個監測點;監測對象涵蓋糧食作物、蔬菜、果樹類、花生、茶葉和花卉等作物及桔小實蠅、鼠害、草地貪夜蛾等20多種作物的80多種重大有害生物,對草地貪夜蛾實施全覆蓋監測。初步建成了省、市、縣三級聯動涵蓋全省主要作物重大病蟲的監測預警體系。
“智慧測報”體系
廣東省農作物病蟲物聯網監測系統
第三輪廣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植物重大災害預警與綜合防控共性關鍵技術創新團隊,在生物農藥與農藥替代、環保靶向劑型、農藥高效利用器械與應用技術以及廣東農業有害生物預測預警方面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礎。在生物農藥與農藥替代方面,團隊已建立殺蟲植物種質資源和共享信息數據庫,形成標準化技術體系,為殺蟲植物特色種植產業奠定了基礎。提出了植物源殺蟲成分結構與活性進化的新觀點,發現了特色殺蟲植物及植物源新成分,創制了導向農藥、光活化農藥等植物性農藥新產品,并拓展開發了掛袋施藥法、膜下滴灌隨水施藥等隨水施藥導向生態性防治技術,著力構建特色綠色農藥產業體系。在環保劑型方面,發明了堿性調控釋放農藥新劑型、幼果傷液調控釋放農藥新劑型、立體性化智化靶向傳遞展膜油劑等一系列智能精準釋放農藥新劑型。在農藥高效利用器械與應用方面,依托單位主持了國家“兩減”重點專項“地面與航空高工效施藥技術及智能化裝備”項目、“智能農機裝備”專項“農用航空作業關鍵技術研究與裝備研發”項目課題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廣東省重大專項等農業航空研究項目10余項。在廣東農業有害生物預測預警方面,通過多年持續建設,已在廣東建立了國家級病蟲害區域測報站30個、省級病蟲監測站53個、病蟲監測點128個,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病蟲監測網絡體系,并通過監測站點對我省水稻、蔬菜、香蕉、荔枝、龍眼、芒果等13種主栽作物的60多種病蟲進行了系統監測。
團隊專家開展科技下鄉
通訊員/黃萍
責任編輯/劉秀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