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班味”,找到“松弛感”
灣區時訊 在工作中一向雷厲風行的莫先生,多年來始終被頸肩部的疼痛所困擾。起初,那若有若無的疼痛并未引起他的重視,他以為只是每個打工人都有的“小毛病”而已。直至后來疼痛越來越嚴重,他來到了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才發現這個不起眼的“小毛病”居然是一塊“生姜”狀腫瘤引起的……
頸椎的神經長了包繞血管的一塊“大生姜”
這些年,頸椎的疼痛像狡猾的暗影,一直纏繞著莫先生,逐漸從微弱的隱痛演變為如烈焰般熾烈的劇痛,無情地侵蝕著他的精神防線。直至在當地醫院求診,醫生那無奈搖頭,讓他去其他醫院的就診,才讓莫先生恍然驚覺,這病痛的嚴重性或許遠超自己的想象。
后來,經過多方打聽,莫先生來到了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神經外科張繼副主任醫師的門診。張繼了解他的病情和輔助檢查后,憑借著在脊髓脊柱腫瘤領域里多年的診療經驗,給出了明確的臨床診斷。
經過中腫神經外科脊髓脊柱亞MDT團隊的討論,莫先生被確診患有頸椎啞鈴型神經鞘瘤(一種特殊生長類型的神經鞘瘤)。此腫瘤長徑超過60mm,宛如一塊形狀怪異的巨大“生姜”,它張牙舞爪地纏繞在頸椎的神經與血管之上,如同惡魔的觸手一般,無情地侵蝕著這片脆弱而關鍵的人體領地,給莫先生帶來無盡的痛苦與威脅。脊髓受壓嚴重,腫瘤體積極為龐大,累及范圍甚廣,而且手術難度大,風險高,倘若不盡快實施手術,莫先生甚至還有癱瘓的風險。
術前“生姜”樣腫瘤三維重建
小can科普:
脊柱啞鈴型神經鞘瘤是脊髓脊柱常見的良性腫瘤。其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腫瘤全切除而達到治愈,一般很少復發。然而,脊柱啞鈴型腫瘤的完全切除并非易事。由于啞鈴型腫瘤具有獨特的術中暴露需求,這使得對其進行全切的手術操作依然充滿挑戰性。保持脊柱的穩定性對于患者術后能夠正常生活而言,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傳統的后路全/半椎板切除術作為一種經典的手術入路,在面對啞鈴型腫瘤時,往往難以實現腫瘤的全切,而且這種手術方式還伴著脊柱不穩的風險。而經擴大的椎間孔或間隙入路作為一種新型的手術入路,具有損傷小、恢復快、對脊柱穩定性影響小等優勢,為患者的手術安全和術后恢復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3D打印助力,將“生姜”連根拔起!
“針對莫先生的腫瘤,除了切除腫瘤、避免加重神經功能障礙和增加脊柱不穩風險外,避免頸部大血管損傷也是本次手術的主要目標。”張繼說。對于此類型復雜的腫瘤,通過3D打印技術,可以將患者的椎管及腫瘤以實體模型的形式呈現出來。醫生可以更直觀地觀察腫瘤的位置、大小、形狀以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有助于更準確地制定手術方案,確定最佳的手術入路、切除范圍和操作方法,提高手術的準確性和安全性。對于患者來說,3D打印模型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病情。醫生可以利用模型向患者解釋腫瘤的位置和手術可能的影響。
腫瘤(綠色)的3D打印模型
經神經外科脊髓脊柱亞專業組MDT討論,張繼對手術方案全面且縝密的評估后,精心制定出了“將生姜連根拔起”的行動方案。此方案具有神經損傷風險低,創傷小,手術及住院時間短,醫療費用少等優勢。這一手術方案無疑是為患者帶來福音的最佳選擇。
莫先生的腫瘤位置異常刁鉆,就像一枚深藏于錯綜復雜迷宮之中的定時炸彈,給治療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然而,張繼醫生憑借其精湛的醫術,巧妙地策劃并實施了一項前后聯合入路的精妙手術方案,宛如兩位默契無間的舞者,在椎間孔這一狹窄而關鍵的舞臺上,兩條手術路徑優雅且精準地交匯在一起。整個過程中,神經未受損傷,脊柱的穩定性也得以完好保留,真正實現了微創全切這一目標,為莫先生帶來了康復的希望之光。
手術團隊“拔姜”行動
“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松弛感”
“腫瘤拔除了之后,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松弛感,如釋重負!”在術后快速康復技術的輔助下,手術后的第三天,莫先生就能下床行走,困擾他多年的疼痛終于得到了緩解,身體也逐漸恢復。
近年來,中腫神經外科脊髓脊柱亞專業團隊重視脊髓脊柱腫瘤內鏡技術的應用,該團隊在多個瘤種的外科治療方面成績突出。團隊從治療理念到實際操作,全面實現了微創化,有力地促進了患者的快速康復,極大地提升了患者的滿意度。其為疑難病患提供優質醫療服務的能力也在持續增強,展現出卓越的專業素養和強大的醫療實力。
通訊員:陳鋆 鄭敏珊
責任編輯/劉秀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