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華、駱卉妍團隊:突破學科和國界壁壘,加速腫瘤治療的轉化研究
灣區時訊(編輯/劉秀 通訊員/文朝陽 陳鋆 鄭敏珊 )在全球腫瘤發病率持續攀升的背景下,如何突破學科和國界的壁壘,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以加速腫瘤治療的轉化研究,應對人類健康共同的挑戰,成為科學界關注的熱點話題。近日,國際權威期刊《癌癥細胞》(Cancer Cell)邀請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徐瑞華、駱卉妍團隊,聯合國際知名學者日本國立癌癥研究中心Kohei Shitara教授及美國南加州大學Heinz-Josef Lenz教授,合作撰寫了評論文章《全球癌癥轉化研究聯盟》,并于2025年02月27日正式上線。文章呼吁國際社會整合資源、共享平臺、推動政策協同,并提出了有效應對腫瘤挑戰的創新舉措,以期為患者帶來新希望。
腫瘤研究的國際合作:亟需凝聚共贏智慧
當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跨國研究資金受限等問題已對國際科研合作造成影響。腫瘤作為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健康敵人,亟需跨國界、跨學科的協作。文章指出,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已證明,通過整合不同國家人種的病例資源,可顯著提升治療方案的普適性。例如,針對CLDN18.2陽性胃癌的全球試驗(GLOW和SPOTLIGHT試驗),結合了亞洲與歐美患者的多樣性數據,成功驗證了靶向藥物的臨床價值,為制定國際診療指南奠定了基礎。
“面對腫瘤的威脅,如何加強全球科學界的協同創新,突破政策與資源的壁壘,是需要凝聚大家的智慧去共同思考的問題。”徐瑞華教授表示,“通過建立國際協調機制、優化倫理框架和加速審批流程,我們能夠將實驗室的基礎研究成果更快地轉化為臨床的有效治療手段和方案并推廣應用,拯救更多的腫瘤患者。”
資源整合與人才培育:破解轉化研究瓶頸
文中提出,各國在測序技術、樣本資源及模型開發上的優勢互補是關鍵,通過國際合作與交流,可實現“1+1>2”的協同效應。此外,跨學科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美國NIH“臨床與轉化科學獎”計劃、中國“源于臨床實踐的科學問題探索研究”專項等案例表明,融合基礎研究與臨床思維的培訓模式,正為全球輸送兼具科研與臨床實戰能力的專業人才。
政策與資金:構建可持續合作生態
面對轉化研究的高成本與長周期,文章呼吁各國政府加大早期研究資助,并通過“產學研”聯動吸引社會資本。例如,中國臨床醫生發起的結直腸癌免疫治療的臨床研究(CAP方案),也得到了醫藥企業的部分支持。大家一致認為,這一研究不僅證實了“中國CAP方案”可逆轉腸癌免疫治療抵抗,大幅提高患者療效,還推動了中國的多中心III期臨床試驗的快速落地。
展望未來:以合作照亮抗癌之路
盡管存在國際環境復雜等客觀困難,但全球科學家正以開放姿態擁抱合作。文章最后強調,建立動態溝通平臺、共享大型研究基礎設施、完善倫理與數據標準,將是未來國際合作的核心方向。正如文章中所提:“唯有將實驗室、臨床與產業的力量匯聚成河,才能讓創新療法更早惠及每一位患者。”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徐瑞華教授為最后通訊作者,日本國立癌癥研究中心Kohei Shitara教授及美國南加州大學Heinz-Josef Lenz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駱卉妍主任醫師、魯運新副主任醫師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通訊作者:徐瑞華教授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咨詢委員會學部委員,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主任、醫院院長、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華南惡性腫瘤防治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臨床腫瘤學會前任理事長,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中國抗癌協會靶向治療專委會首屆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化療專委會候任主任委員,中國臨床腫瘤學會腸癌專委會主任委員,以最后通訊作者(少量共同)在NEJM、JAMA(2)、BMJ、Cell、Nature Med(5)、Nature Mater、Lancet Oncol(3)、Cancer Cell(4)、Ann Oncol(2)、JCO(2)、Lancet G&H(2)、JAMA Oncol(2)等發表高水平成果論文200 余篇(35篇IF>30),成果被寫入57部國際指南,連續3年入選科睿唯安(Clarivate)全球高被引科學家,連續7年入選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H指數86。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中華醫學科技獎、教育部科技獎及廣東省科技獎等省部級一等獎共7項。全國創新爭先獎1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吳階平醫藥創新獎、談家楨臨床醫學獎及CSCO年度成就獎。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全國先進工作者、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南粵百杰人才培養工程、國家衛生計生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人才項目。
共同通訊作者:Heinz-Josef Lenz教授
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院(Keck School of Medicine of USC)醫學與預防醫學教授,南加州大學諾里斯綜合癌癥中心(USC Norris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臨床研究副主任、及轉化科學項目聯合負責人,南加州大學諾里斯癌癥藥物開發中心聯合主任。Heinz-Josef Lenz教授長期專注結直腸癌轉化研究,憑借其臨床研究與轉化醫學的卓越貢獻,成為全球結直腸癌治療領域的權威專家,其研究成果持續改寫國際診療指南。
共同通訊作者:Kohei Shitara教授
日本國立癌癥中心東醫院(National Cancer Center Hospital East)消化道腫瘤科主任,專注于胃癌、結直腸癌等消化道腫瘤的新藥開發與臨床轉化,主導多項國際多中心Ⅲ期臨床研究,研究成果發表于《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柳葉刀·腫瘤學》(Lancet Oncology)等頂級期刊,通過創新性臨床研究與跨學科合作,持續推動胃腸道腫瘤治療領域的進步。
第一作者:駱卉妍主任醫師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內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國家優秀青年醫師、廣東省高層次人才。從事消化道腫瘤臨床和轉化研究20余年,致力于提高消化道腫瘤的早期診斷準確率和改善中晚期患者療效。研究成果以通訊作者或第一作者發表在 JAMA、Nat Mater、Lancet Oncol、GUT、Sci Tran Med、Ann Oncol等期刊,6項研究成果被17部國際國內指南采納,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8項,3項研究成果實現成功轉化,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9 第三完成人),中華醫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2024 第二完成人)等獎項。先后榮獲屆“國之名醫-優秀風范”、“人民好醫生”等稱號。擔任中國抗癌協會胃癌專委會青委副主任委員,廣東省臨床醫學學會消化腫瘤綜合治療青年專委會主任委員,廣東省抗癌協會靶向治療專委會候任主委等。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ccell.2025.02.005
責任編輯/劉秀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