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碩士研究生張一諾和成章寶分別在最近的第六屆全國青年地質大會和第七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上獲得“優秀報告”獎和 “優秀學生展板”獎,他們的導師均為張帆研究員。
張一諾(右八)等領獎合照
張一諾同學在第六屆全國青年地質大會上做了題為“ 熱點和轉換斷層對北冰洋超慢速M ohn s 洋脊地形與洋殼厚度的影響”的口頭報告。報告內容豐富,講述生動流暢,贏得了現場專家的一致好評,最終獲得了“優秀報告” 獎。其研究主要通過統計和計算北冰洋M ohns 洋中脊的地形和地質特征,分析了熱點和轉換斷層對巖漿供應量和洋殼厚度的影響,并結合洋脊擴張三維數值模型,探討了熱點和轉換斷層對洋中脊擴張過程的影響范圍,揭示了Mohn s 洋中脊系統的地球動力學特征。
成章寶(右二)等領獎合照
成章寶同學在第七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上展示了題為“基于遷移學習的海底地震儀數據震相自動拾取方法-以卡斯卡迪亞俯沖帶為例”的展板報告。報告內容詳實、設計美觀、條理清晰,在500余份學生展板中脫穎而出,獲得“優秀學生展板” 獎。其研究創建了卡斯卡迪亞俯沖帶地震的OBS數據集,結合現有的深度學習模型,采用遷移學習的方法開發了針對O BS 地震數據的深度學習震相拾取模型OB SP D。研究結果表明,相較于現有的深度學習模型,遷移學習模型在OBS 數據震相拾取數量和質量上表現更好。
張一諾博士生和成章寶碩士生的獲獎證書
張帆研究員作大會青年論壇特邀報告
同時,張帆研究員在第七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的青年學者論壇上,做了題為“海洋板塊的多幕次水化作用”的特邀學術報告。報告介紹了海洋板塊的多幕次水化作用,指出地球系統存在多圈層的相互作用,海水進入地球內部將導致海洋板塊水化;首次水化發生在大洋中脊和轉換斷層,而再次水化發生在俯沖帶,后者的貢獻率較高。深入理解這一多幕次水化過程,對板塊構造、地幔對流、全球水循環與海平面變化、地球多圈層物質與能量循環等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通訊員/李淑 徐曉璐
編輯/劉秀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