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時訊(編輯/劉秀 通訊員/高勇)4月11日,由廣州市科學技術局指導,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廣州生產力促進中心(廣州創新戰略研究院)、廣州市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聯合發布《廣州城市創新指數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對2024年廣州科技創新發展水平和進展進行了全方位監測與評價。
《報告》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強化科技創新強市建設,充分反映廣州科技創新全鏈條活動特征和發展水平,對廣州城市創新指數指標體系進行了調整,在充分借鑒國內外城市創新指數評價最新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國家、省、市“十四五”時期科技創新重要指標及廣州市科技創新發展新形勢、新要求、新特點,將原有的“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人才支撐、生態優化”五個維度,修訂成聚焦“服務國家戰略、服務產業創新、服務成果轉化、服務創新生態”四個服務,以構建與廣州城市功能定位和未來目標相匹配的城市創新指標體系,科學監測評價廣州科技創新水平。
- 錨定科技創新強市建設目標,以“四個服務”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報告》以2020—2023年數據為基礎,市級創新指數指標體系由4個一級指標、20個二級指標構成,區級創新指數指標體系由10個核心指標構成,持續監測和評價廣州市及各區創新發展水平。2023年廣州創新指數得分為125.64分,與作為基數年的2020年相比,2023年廣州市國家戰略、產業創新、成果轉化、創新生態4個一級指標得分均有明顯提升,反映廣州市近年來創新發展水平持續提升,科技創新事業總體呈現快速發展良好態勢。
近年來,廣州堅持科技創新的戰略先導地位,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廣東省委“1310”具體部署和市委“1312”思路舉措,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以“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以“服務國家戰略、服務產業創新、服務成果轉化、服務創新生態”為主要抓手,持續強化科技創新對新質生產力的支撐引領作用?!秷蟾妗凤@示,廣州近年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矩陣加速壯大,科學研究支撐能力顯著提升;前瞻布局培育新興產業,產業競爭力不斷提升,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持續增強,創新驅動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探索實現新進展,多層次科技創新平臺體系深層次建設,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創新創業治理體系和能力進一步增強,積極構建人才發展“金字塔”“科技-產業-金融”循環體系加速構建,創新創業生態環境持續邁向優質化。
圖1 廣州創新指數及一級指標得分情況
- 廣州科技創新發展全面提速,科技創新強市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一)服務國家戰略,積極融入國家創新布局
國家戰略反映的是地方或單位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通過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提升自身創新能力,為國家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貢獻力量。由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ESI全球排名前1%的學科數量、全社會基礎研究經費支出、每萬名研究人員高被引論文數、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數量5個二級指標構成。2023年該指標得分為118.99分,年均增長6.33分。在5個二級指標中,ESI全球排名前1%的學科數量得分最高,其次是全社會基礎研究經費支出、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數量,反映廣州在學科建設、基礎研究領域研發投入和區域創新活動設施設備條件支撐能力較強。近年來,廣州深度融入國家創新布局,堅持以科技創新支撐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矩陣,突出基礎研究引領性作用,服務國家戰略能力實現進一步提升。2023年,廣州市持續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全力做好廣州創新服務保障。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達到3.44%;ESI全球排名前1%的學科數量達到136個,2020—2023年年均增長16.1%;全社會基礎研究經費支出達到135.2億元,基礎研究經費占R&D經費的比重為12.96%;每萬名研究人員高被引論文數為50.03篇/萬人;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達到3027家,同比增長7.3%,其中國家級創新平臺123家。當前,廣州形成以科技創新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路線圖、施工圖,極大地推動了服務國家戰略能力的提升,融入國家創新布局潛力進一步提升。
圖2 廣州國家戰略二級指標得分
(二)服務產業創新,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產業創新反映產業在技術、產品、模式等方面的持續改進和突破,以提升競爭力和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與營業收入之比、高新技術企業發展、規模以上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GDP比重和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所得稅減免額5個二級指標構成。2023年該指標得分為123.34分,年均增長7.78分。其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所得稅減免額指標得分最高,其次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與營業收入之比和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反映政府對企業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支持力度。近年來,廣州完善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培育體系,積極布局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推動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與營業收入之比為1.83%,較上年增長0.24個百分點;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得分為106.46分;規模以上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60.54%;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GDP比重為30.75%;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所得稅減免額達到1027.91億元,同比增長3.37%。
圖3 廣州產業創新二級指標得分
(三)服務成果轉化,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成果轉化反映科研成果實現其經濟和社會價值的過程。由孵化育成體系建設、技術合同成交額、每萬常住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省級科學技術獎和高新區營業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之比5個二級指標構成。2023年該指標得分為130.01分,年均增長10.00分。其中,每萬常住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指標得分最高,其次是孵化育成體系建設、技術合同成交額,反映廣州區域內企業創新產出活躍,技術市場需求旺盛,科技創新創業支撐能力強。近年來,廣州圍繞打通科技成果轉化路徑,充分挖掘科研院校集中、人才資源豐沛、技術創新體系完備的優勢,持續健全高效、完善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推動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2023年,廣州市擁有國家級孵化器63家,省級孵化器34家,創新創業大賽獲獎企業共有1504家,接近2021年的3倍;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2550.82億元,相比2020年年均增長4.2%;每萬常住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80.73件/萬人,同比增長28.45%;省級科學技術獎占全省比重65%;但高新營業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之比為48.18%,較2022年下降3.99個百分點。廣州通過打造科技創新平臺體系,推動構建科技成果轉化新機制,實施產業鏈創新聯合體協同攻關計劃,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成果轉化能力顯著提質增效,正穩步邁向全球科技創新高地。
圖4 廣州成果轉化二級指標得分
(四)服務創新生態,營造激勵保障創新的良好生態
創新生態反映區域創新活動所依賴的生態系統情況。由高被引科學家數、年末累計境內外上市企業數、每萬常住人口在校研究生數量、高級職稱專業技術人才數量和每萬名從業人員R&D活動人員數5個二級指標構成。2023年該指標得分為130.22分,年均增長10.07分。其中,每萬名從業人員R&D活動人員數指標得分最高,其次是高被引科學家數和每萬常住人口在校研究生數量,說明廣州頂尖各層次創新人才密度高、未來支撐經濟發展的人才儲備力量雄厚。近年來,廣州不斷優化創新創業政策環境,逐步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加速構建“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體系,有效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2023年,高被引科學家人數達到了62人,相比2020年年均增長率為12.97%;年末累計境內外上市企業231家,較2022年增加4家;每萬常住人口在校研究生數為91.84人,同比增長6.46%,人才儲備進一步強化;高級職稱專業技術人才25.44萬人,同比增長2.58%;每萬從業人員R&D活動人員數為204.69人年/萬人,同比增長25.15%。2023年廣州持續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通過為企業和科技工作者提供大展身手的平臺,充分釋放創新潛能,促使科技創新成果持續涌現。
圖5 廣州創新生態二級指標得分
(五)各區創新發展水平持續提升,各有特色
2023年廣州各區齊頭并進,創新發展差距在逐漸縮小,創新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得到改善。黃埔區綜合創新水平穩居全市第一,近年創新資金和人力投入持續增加,企業創新表現突出,創新環境優越,8項指標在廣州11區中得分均為最高;天河區創新水平表現優異,綜合得分居全市第二,技術合同成交額、財政科技支出2項指標得分居全市第一;創新平臺建設和孵化育成體系建設得分居全市第二;南沙區創新發展勢頭較強,綜合得分居全市第三,研發投入強度穩步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勢頭迅猛,5項指標得分超過80分,在全市處于領先地位;番禺區科技創新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取得新進展,科技企業發展迅速,創新環境不斷改善,規上企業R&D經費支出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標得分居全市第二,創新平臺建設和孵化育成體系建設指標得分居全市第三;海珠區創新載體能級不斷提升、創新活力持續釋放,全社會R&D經費支出、每萬從業人員R&D人員全時當量、專利產出、創新平臺建設和孵化育成體系建設指標得分均居全市第四;花都區創新投入勢頭良好,高新技術企業發展質效齊增,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指標得分居全市第二,財政科技支出、規上企業R&D經費支出和技術合同成交額指標得分居全市第四。增城區科技創新發展較為均衡,創新投入持續增長,全社會R&D經費支出指標得分居全市第三,8項指標得分在11個區中排名均在第六至第八名;越秀區科技創新成果產出較多,專利產出效能釋放、創新平臺建設卓有成效,專利產出指標得分居全市第二,技術合同成交額同比增幅居全市前列;從化區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穩步提升,每萬四上企業法人中“四上”高新技術企業數居全市前列,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指標得分進入全市前五;白云區科技創新環境持續優化,財政科技支出增速較快,指標得分居全市第五,創新平臺建設和孵化育成體系建設成效漸顯,指標得分均居全市第七;荔灣區產業發展不斷提質增效,產業高質量發展穩中有進,指標得分在全市排名第三,規上企業R&D經費支出和技術合同成交額指標得分均居全市第七。
圖5 2023年廣州各區創新指數綜合得分情況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報告也顯示出廣州在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科技創新方面仍存在短板。廣州作為我國科技創新方陣中的排頭兵,是支撐國家戰略和引領科技發展的核心高地,未來需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堅持“四個面向”,強化“四個服務”,聚焦高端創新資源,強化高質量有組織科研,增強國家戰略支撐;加強產業前瞻性布局,持續提升核心競爭力,打造高質量特色產業集群;著力打通研發和產業轉化堵點,探索“有組織科研+有組織成果轉化”新模式,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新動能;持續完善創新要素供給,營造包容開放的創新文化,構建“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在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上走前列、作示范。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