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人工智能、互聯網和數字經濟國際學術會議(ICAID 2025)與2025年數字經濟與信息系統國際學術會議 (DEIS 2025)圓滿落幕
灣區時訊(編輯/劉秀 通訊員/唐晴 曾江綠 鄺暖夏 師雨欣)4月25日至27日,第四屆人工智能、互聯網和數字經濟國際學術會議(ICAID 2025)與2025年數字經濟與信息系統國際學術會議(DEIS 2025)在廣州壹泉灣溫泉酒店成功舉辦。會議由廣州南方學院主辦,廣州南方學院商學院、AEIC學術交流中心共同承辦,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廣東省區域發展藍皮書研究會、廣州市粵港澳大灣區(南沙)改革創新研究院、廣州市城市學研究會協辦,并得到大連海事大學的支持。
據悉,本次會議以“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為主題,吸引了來自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及企業的150余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前沿科技與產業融合的新趨勢。會議采用線下與線上相結合的方式,共收到來自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上海大學、南京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加拿大戴爾豪斯大學、馬來西亞國立大學等在內的100多所國內外高校和研究機構的200余篇優質稿件,內容聚焦前沿科技與創新成果。
開幕式:聚焦數字經濟新時代
廣州南方學院黨委書記李建超研究員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他首先對來自全球的專家學者、行業領袖表示誠摯歡迎,并指出本次會議為跨界交流、把握未來趨勢的重要平臺。李建超強調,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速推進的背景下,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已成為驅動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雙引擎”。他表示,學界與產業界深化合作有助于突破關鍵技術瓶頸,構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生態。
大會報告:前沿洞察與創新探索
本次會議邀請到國內外數字經濟與人工智能領域頂尖學者圍繞行業熱點展開深度交流,會議由廣州南方學院商學院副院長張玉冰教授主持。
暨南大學李杰教授探討“數字行業人才引進與培養方式創新”,指出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難以滿足數字行業快速迭代、創新驅動的發展需求,需要探索產教融合的新模式。李杰表示,通過校企合作,將企業項目與技術需求融入高校教學,有利于培養兼具理論基礎與實踐經驗的復合型人才,為數字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石勁教授圍繞“金融科技借貸和債務螺旋”,揭示數字金融機遇與風險。他強調,金融科技借貸在提高金融服務效率、擴大金融服務覆蓋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過度借貸、信息不對稱等問題也可能引發債務螺旋。他表示,須建立健全風險防控機制,加強監管力度,引導金融科技借貸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中央財經大學劉鋒教授探討數字金融與科技金融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作用,提出通過發展數字金融和科技金融,構建‘數字+科技+綠色’金融三角。他指出,突破傳統金融限制,降低成本,精準服務企業創新和產業升級,推動產業鏈協同,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張發明教授聚焦“數字經濟時代的綜合評價與決策科學”,強調大數據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之一。他以實際案例展示大數據在市場分析、風險評估、績效評價等領域的應用,提出管理優化方法和工具,為企業的科學決策提供支持,也為政府制定科學合理的政策提供參考。
廣州南方學院商學院院長葉龍森教授以“數智賦能未來的商科教育”為題,提出AI時代人才培養的創新路徑。他結合當前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發展趨勢,分析了傳統商科教育面臨的挑戰和機遇。葉龍森指出,通過引入新興技術,重構課程體系,加強實踐教學,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數字素養和跨學科能力,培養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
分會場:深入研討與多元交流
當天下午,會議設置兩個平行分會場,分別由廣州南方學院科研處處長嚴五胤、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歐崇亞主持,圍繞大會主題展開深入研討。會上,多位學者分享了智能算法在金融風控中的創新應用、數字化轉型對傳統產業的影響、區塊鏈技術在供應鏈金融中的應用等最新研究成果。
頒獎環節:表彰學術創新
在優秀論文頒獎環節,由葉龍森主持并頒發證書。獲獎論文聚焦人工智能算法優化、數字經濟政策研究、金融科技創新等前沿領域,彰顯了年輕學者的創新活力。
會議最后,葉龍森致閉幕詞。他表示,本次會議的成功舉辦,為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領域的學者提供了寶貴的交流平臺,未來將深化產學研合作,助力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與會專家認為,AI與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將重塑產業生態,跨學科合作與國際化交流則是推動融合創新的關鍵。
未來,廣州南方學院將攜手ICAID與DEIS持續發揮紐帶作用,促進全球學者、企業及政策制定者的協作,探索智能時代的發展機遇。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