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業賦能精準農業新范式
灣區時訊(編輯/劉秀 通訊員/黃萍)5月9-10日,《首席專家談農技》直播系列活動【智慧農業專場】成功舉行。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智慧農業共性關鍵技術創新團隊首席專家肖德琴、副首席專家兼農業智能算法/模型專題專家熊俊濤和農產品溯源專題專家劉雙印,聚焦智慧農業核心領域,深入華南農業大學智慧小院、從化荔枝智慧果園、韶關水產養殖基地等實際生產應用場景,全景展示 “空天地一體化” 智慧農業技術如何重構農業生產范式,為傳統農業裝上 “數字引擎”。
節目現場
智慧農業共性關鍵技術創新團隊匯聚華農、仲愷、省農科院等省內主流優勢的科研院所力量,由首席專家肖德琴牽頭,設立1位副首席專家、8位專題專家、3位綜合試驗中心/站站長和1位首席秘書,針對 “勞動力短缺、資源利用粗放、生產效率低下” 等痛點問題,構建 “裝備研發—算法創新—場景應用” 全鏈條技術體系。在珠三角、粵西等地精心挑選廣東農墾、溫氏集團、廣州華農大智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作為試驗推廣基地,形成 “科研+示范+推廣” 三位一體模式。
團隊圍繞我省主要種植、畜禽、漁業等智慧種養的感知、分析、決策、作業等“卡脖子”核心關鍵問題,通過智慧農業標準與規劃、農業低空信息感知、農業遙感信息智能處理、農業邊緣智能感知裝備、農業物聯網、農業智能算法/模型、精準作業系統、農產品溯源平臺的研發,智慧農業裝備與系統集成試驗中心、智慧種植綜合試驗站、智慧養殖試驗站的建設,為我省智慧農業發展提供標準規劃、算法模型、技術裝備、系統平臺及應用樣板。
智慧農業共性關鍵技術創新團隊組織構架
首席專家肖德琴帶領團隊構建的 “空天地一體化” 監測網絡,成為破解傳統農業痛點的核心支撐:天上,衛星遙感持續掃描全域農田,實時捕捉作物長勢與土壤墑情,為大面積種植提供宏觀決策依據;空中,無人機搭載多光譜相機穿梭田間,水稻稻瘟病等病害,指導農戶靶向施藥,避免盲目噴灑造成的資源浪費;地面,物聯網傳感器24小時值守,實時回傳土壤養分、空氣溫濕度等數據,經AI算法整合后,自動生成適配不同作物的水肥管理方案,讓農戶從“憑經驗種地”轉向“靠數據管理”。針對小農戶使用難題,團隊正研發輕便化智能裝備,如可單手操作的輕量化無人機,能在丘陵山地靈活飛行,解決傳統機械難以涉足的地形限制;便攜式土壤檢測儀僅巴掌大小,插入土壤即可快速分析氮磷鉀含量,為精準施肥提供“科技參謀”。
“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網絡
“空天地一體化”監測設備及智慧小院一期
副首席專家熊俊濤聚焦果園種植場景,以荔枝產業為切入點,展示了全周期智能化解決方案:花期通過噴施烯效唑等植物生長調節劑,結合機械疏花設備,將過長花穗控制在適宜長度,避免養分過度消耗,有效緩解荔枝大小年問題;保果期采用樹干環割技術配合葉面噴施營養劑,讓果樹養分集中供應果實,顯著提升坐果穩定性;采后環節引入智能分揀生產線,通過光譜掃描自動剔除裂果、病果,確保進入市場的荔枝顆顆飽滿。針對廣東丘陵地貌,團隊特別研發了履帶式運輸機器人,能在15度以下坡地平穩行走,解決山區農資搬運與果實運輸的老大難問題;無人機施藥技術經優化后,可根據作物不同生長階段調整藥劑噴灑量,在保證防治效果的同時減少化學投入,讓科技與綠色農業并行。
采摘機械臂展示
在智慧種植領域突破精準感知與智能決策技術的基礎上,團隊同步將創新觸角延伸至畜禽水產養殖。
首席專家肖德琴介紹,現代智慧畜禽養殖場的建設需要整合多種創新技術,以提升養殖效率和生物安全水平。團隊開發的智能化檢測裝備,如環境監測儀、盤點儀、估重儀、健康巡檢機器人等,已成功應用于數十家豬場。精準監測并調控豬舍環境參數,并通過AI視覺和傳感器技術實現生豬個體識別、行為分析及健康監測,根據生豬體感和行為精準優化養殖環境。
在水禽養殖方面,肖首席介紹了水禽規模化、智能化的立體養殖模式,以及智能化的養殖設備,包括無精蛋分選機、蛋胚活性智能檢測分選機、料肉比生產性能測定設備、產蛋智能檢測系統、揀蛋機器人等。通過多光譜技術、影像識別及智能檢測算法模型識別無精蛋、并檢測蛋胚活性及發育程度。利用傳感器技術并結合水禽采食及產蛋特性實現料肉比、產蛋量和產蛋周期的智能測定。
現代智慧豬場養殖設備:環境監測儀、走地式巡檢機器人、軌道式巡檢機器人、盤點儀、估重儀
水禽智慧養殖及蛋品檢測設備:無精蛋分選機、種鵝產蛋智能檢測系統、蛋胚活性智能檢測分選機、揀蛋機器人、料肉比生產性能測定設備
畜禽養殖智慧管控平臺
農產品溯源專題專家劉雙印詳解養殖領域智能化實踐。家禽養殖方面,肉鴿養殖場已實現“數字管鴿”,其產蛋時間、哺喂頻率等數據實時同步至管理平臺,養殖人員通過手機即可掌握每對種鴿的生產狀態,精準淘汰低產個體;鴿舍內的環境監控系統如同“智能管家”,自動調節溫濕度與通風量,為鴿子營造舒適生長環境。
肉鴿養殖操作數字化記錄裝置
肉鴿監測數據展示
水產養殖方面,智能科技正助力質量安全監管升級。在養殖場部署視頻監控、水質與藥殘監測設備,對接廣東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智慧監管平臺,達成水質、藥殘的在線監測及智能可視化預警,使養殖問題能實時發現并迅速干預。同時,借助該平臺大數據構建全程品控追溯可視化平臺,實現基地展示、生產檔案、設備應用等信息的在線實時查看,推動省內牛蛙、大口黑鱸等水產品生產、銷售及質量安全檢測的可視化管理,極大提升養殖主體在水質環境、用藥監測及生產檔案管理方面的效率與精準度,為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駕護航。
重要問題品種質量安全全程品控追溯應用示范系統
智慧農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當前智慧農機裝備、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已初步投入使用,對農業生產具有重要意義,但應用過程中還會不斷冒出新需求新問題,未來的發展路徑將聚焦于:政府主導,構建基礎算法、模型及系統平臺,奠定堅實根基;高校科研院所依托科研力量開展前沿研究與技術開發,提供智力支撐;大型企業引領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產業鏈各環節高度協同,形成合力,共同推動智慧農業發展。
智慧農業共性關鍵技術創新團隊將踐行 “做給大家看,帶著大家干” 的實干精神,通過示范、指導和培訓等方式,將先進技術普及至廣大農業生產者,助力農業現代化進程。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