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時訊(編輯/劉秀 通訊員/李淑 王沐眾)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實驗室(OMG)趙明輝研究員團隊、徐敏研究團隊聯合美國愛達荷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和南方科技大學,在全球洋中脊躍遷過程及其驅動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權威地學期刊《地球科學評論》(Earth-Science Reviews)上,副研究員關慧心為論文第一作者,研究員徐敏和研究員趙明輝為共同通訊作者。
洋中脊躍遷是洋中脊系統演化中的構造重組過程,具體表現為某段洋中脊向鄰近洋殼“躍遷”形成新的擴張脊,同時原有擴張脊段逐漸停止活動的過程。這一現象在全球板塊構造演化中具有重要意義,但此前的相關研究多局限于單個躍遷事件或特定區域的大尺度躍遷,缺乏對全球范圍內案例的系統性分析。
本研究系統總結并分析了全球33個洋脊躍遷實例。基于各躍遷實例的地質特征和構造環境,將洋脊躍遷劃分為三類:純張性環境下、剪切帶控制下及受俯沖系統影響下的躍遷。此外,研究還明確了兩種主要的驅動機制,離軸地幔巖漿上涌導致的躍遷以及板塊運動方向與速率變化引起的躍遷,且這兩種機制并非彼此獨立,而是相互協同演化的。
這些發現不僅豐富了我們對洋脊躍遷普遍性和多樣性的理解,也深化了對板塊重組、地幔活動和板塊耦合動力學機制的認識。
本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自然資源部海底礦產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以及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聯合資助。
論文相關信息:Guan, H., Xu, M., Zhao, M., Xie, W., Quan, Y., Mittelstaedt, E., Li, S., Morgan, J. P., (2025). Mid-ocean ridge jumps: Impacts, classification, and mechanisms, Earth-Science Reviews, 105167.
文章鏈接:https://doi.org/10.1016/j.earscirev.2025.105167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