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不渺“小”,總有新“暑”光。
灣區時訊(編輯/劉秀 通訊員/陳鋆 鄭敏珊)今日小暑,我們講一個13000里健康奔赴的故事,小can想告訴患者朋友們,努力不渺“小”,總有新“暑”光。
一封來自澳大利亞悉尼的越洋感謝信,近日抵達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旅澳40年的華人Tan女士(化名),在確診直腸癌期后,毅然放棄保險覆蓋的悉尼頂級私立醫院的治療方案和醫療保障服務,跨越13000公里回國求醫。由結直腸科丁培榮主任領銜的診療團隊,以“緊跟前沿的個體化方案+精湛的手術技術+多學科協作”,最終實現“病理完全緩解+無造口+少疼痛”的超預期療效。當海外游子跨越重洋歸來求醫,這份沉甸甸的信任與最終的喜人療效,共同書寫了中國腫瘤診療走向世界的自信篇章。
萬里歸途:為生命重新抉擇
2025年3月,對于旅居悉尼四十載的Tan女士而言,是一個命運轉折點。在悉尼頂級私立醫院,她被確診為III b期中低位直腸癌(錯配修復功能完整,pMMR)。盡管院方依照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NCCN)指南推薦了標準的新輔助放化療方案,且該治療在當地醫保體系內可獲大部分費用覆蓋,但Tan女士和家人經過深入咨詢后,毅然做出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決定——跨越重洋回國求醫。
這個決定的契機源于國內友人的推薦。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結直腸科丁培榮教授團隊在結直腸癌個體化治療領域的卓越聲譽,讓身處異國的患者看到了新的希望。“在性命攸關之際選擇回國治療,是我們做過最正確的決定。”Tan女士的丈夫劉先生在感謝信中這樣寫道。
面對這份沉甸甸的信任,丁培榮教授團隊對Tan女士的病情進行了全面評估。基于最新研究進展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團隊提出了治療方案:先采用化療聯合免疫的新輔助治療,根據療效動態調整是否進行放療。這一創新性方案源于國內外前沿研究成果及該中心的臨床數據積累,有望讓患者避免放療帶來的不良反應,顯著提升生活質量。
在深入比較兩種治療方案后,Tan女士和家人敏銳地察覺到:中腫的方案則體現了對最新科研動態的敏銳把握,更彰顯“以患者為中心”的個體化治療理念。正是這種專業差異,最終促使他們跨越13000公里,回到祖國尋求最佳治療。
保駕護航:多學科交響的治愈答卷
回國后,Tan女士順利完成了2個療程的治療方案。令人欣喜的是,復查結果顯示腫瘤獲得了顯著退縮。在綜合二區夏良平教授團隊的協同會診下,丁培榮團隊經過全面評估,建議進入手術治療階段。術前,醫療團隊與Tan女士進行了詳盡溝通,特別就術中可能需行回腸造瘺術的情況作了充分說明。
值得一提的是,術前檢查發現Tan女士存在頻發交界性早搏。為此,麻醉科賴仁純主任帶領團隊進行了周密的術前評估,量身定制了精細的術中麻醉監測方案。在多學科團隊的密切配合下,丁培榮團隊成功實施了腹腔鏡下直腸低位前切除術。憑借精湛的手術技藝,團隊不僅完美完成了腸道吻合,更避免了造瘺手術的實施,為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術后康復過程同樣令人欣慰。在麻醉團隊的精準鎮痛管理和綜合二區醫護人員的精心照護下,Tan女士恢復順利,術后病理報告更帶來了振奮人心的消息——腫瘤達到病理完全緩解。“整個治療過程中,我太太的疼痛指數始終控制在2級以下(滿分10級),治療效果遠超我們的預期。”劉先生在感謝信中難掩激動之情。這個近乎完美的治療結局,不僅實現了醫療技術上的突破,更彰顯了以患者為中心的人文關懷。
丁培榮主任(左一)手術團隊在為Tan女士施行手術
信任無界:在技術之外的溫度
“丁主任是根據病人情況,結合實際病情使用針對性方案和免疫治療,以手術為根治的黃金定律,力圖終生根治。丁培榮主任的頂級專業及高超醫術讓我太太得到了效果顯著的治療,并且術后無疼痛不適感,無造口,舒適順利的完成手術。同時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了祖國強大和溫暖,醫療水平的先進。醫生處治病情的深厚的專業功底及嚴謹而又進取的科學態度,對待病人細致入微的關愛,以及優質的后期護理。”劉先生感慨道。
Tan女士康復良好,順利出院
從悉尼港到珠江畔,這封13000公里外的感謝信印證:中國腫瘤診療正在實現從“對標國際”到“方案輸出”的跨越。作為全國規模最大、學術力量最雄厚的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于一體的腫瘤學基地之一,中腫承擔國家腫瘤防治重任,在全國尤其是華南地區及港澳臺的腫瘤防治工作中發揮著龍頭作用,將持續踐行“征服癌癥,造福人類”的使命,讓更多創新成果惠及全球患者。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