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一線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研究員李偉團隊聯合挪威科技大學和英國卡迪夫大學,在海底滑坡體的長期不穩定性及再活化機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美國地質學會會刊》)。
作為最具破壞力的海洋地質災害之一,海底滑坡能夠破壞海底地形、搬運大量海底沉積物,形成致災性的滑坡海嘯。然而,受限于數據精度和樣本數量,先前研究對海底滑坡體本身的不穩定性和再活化過程以及其致災潛力仍然知之甚少。
圖1. 挪威西部陸緣長期不穩定時空分布圖
圖2. 未固結和非均質滑坡體的再活化模式圖
研究人員利用挪威沿岸大陸邊緣Storegga海底滑坡區的高分辨率三維多道地震數據,發現了多個在沉積后反復失穩并發生再活化的海底滑坡體(圖1)。研究表明海底滑坡體的再活化過程受到內部固結程度與外部侵蝕作用的雙重控制。其中,未固結滑坡體的再活化過程表現為內部結構的顯著變形,而非均質固結滑坡體的再活化過程則會破壞上覆地層,形成淺表層破裂,從而導致海底再次失穩(圖2)。
這項工作不僅證實了先存海底滑坡體能夠造成海底的長期不穩定性,而且進一步揭示了其再次活化過程的識別特征和控制機制,為全球海底不穩定性研究和防災減災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該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引才計劃項目(Y8SL011001)的資助,助理研究員敬嵩為該論文第一作者,研究員李偉為通訊作者。
文章鏈接:
https://pubs.geoscienceworld.org/gsa/gsabulletin/article-abstract/doi/10.1130/B36816.1/627834
通訊員/李淑 徐曉璐
編輯/劉秀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