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時訊(編輯/劉秀 通訊員/姚軒)白簕,又名三葉五加或刺三加。作為藥食同源的植物,性微寒,味苦辛,具有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活血消腫等功效,傳統用于治療感冒發熱、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現代研究還表明其具降糖、降血脂及保肝作用。
在廣東,白簕集中分布于恩平、汕頭等山區,其中江門恩平市是白簕產業的核心區域。
恩平白簕的發展,目前存在兩重挑戰:一是食用特性限制加工效率:鮮食白簕僅能采用10厘米以內的嫩芽尖,超過此長度則纖維化嚴重,口感苦澀。這導致采收需精細篩選,人工成本增加,且原料利用率低。二是市場認知與消費場景局限:白簕的苦味特性使其受眾偏窄,消費者接受度有限。

突擊隊前往江門恩平市開展“三下鄉”實踐活動。徐姝祺 攝
7 月 14 日,廣東藥科大學奇“簕”融融青年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前往廣東省江門恩平市,開展了一場為期四天的實踐活動。團隊聚焦嶺南珍品“白簕”,以科技賦能特色產業,通過扎實調研、科普推廣與產學研融合實踐,為提升當地農產品價值、振興鄉村產業注入新活力。

突擊隊成員細聽負責人李雪壯講解。徐姝祺 攝
科技賦能田間,調研筑基產業
7 月 14 日,突擊隊在當地簕菜種植與深加工行業領軍人物李雪壯的帶領下,于恩平米倉村開展了一場富有收獲的實踐活動。
如今,在奇“簕”融融突擊隊的協助下,種植基地通過科技賦能,引入GAP 管理模式、流量調控系統和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規模化種植,顯著提升了白簕品質,充分展現了科技對農業的變革力量。 然而,人工觀察白簕是否缺肥仍是確保其茁壯生長的關鍵環節。隊員們通過認真記錄種植技術、生長周期等關鍵信息,發掘白簕缺肥時植株整體矮小,葉片呈現卷曲狀。而于規模化種植田內,在突擊隊設計的水肥一體化滴灌裝置加持下,白簕高度達一米四左右,挺拔有力。這一發現為后續深入研究簕菜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突擊隊于田間記錄白簕生長信息。徐姝祺 攝
訪農聆心聲,技術增農收
7 月 15 日,為了更直觀地了解恩平白簕的相關情況,突擊隊前往米倉村合作社,與當地多名種植農戶進行了深入訪談。
農戶李叔叔表示:“合作社在突擊隊的協助下,引入了 GAP 規模化管理模式、流量調控灌溉系統及水肥一體化滴灌裝置。新技術不僅顯著幫助白簕提質增產,還大幅減輕了農戶的勞動強度。”
除此之外,突擊隊研發的白簕根莖多糖提取技術,使原本廢棄的根莖實現了“變廢為寶”,售價達 7.7元/公斤;以此技術為核心開發的系列白簕多樣化產品,顯著提升了產業附加值。
技術的應用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白簕植株利用率從原有的約40.7%大幅提升至80.7%,農戶每畝年收入從原來的約15,192元躍升至約25,817元,增收超萬元。 這為農民增收增添了亮麗一筆,大力推動了恩平簕菜產業的創新發展。

突擊隊隊長采訪農戶李叔叔。徐姝祺 攝
深度調研簕茶廠,文創智鑰啟新篇
7 月 16 日,突擊隊前往雪荘茶廠開啟實地觀摩體驗。隊員們體驗了傳統簕菜茶的精選過程。如今茶廠已實現生產線自動化,大大提升生產效率,為后續區域延伸奠定了基石。但是,將簕菜葉與莖分離,選取優質烘干葉片部分入茶,是保證簕菜茶品質口感的關鍵,也是費時費力的環節。隊員們全程跟進,對簕菜茶的生產流程有了全面且深入的認識,深入感受白簕“藥食同源”屬性的魅力。
突擊隊表示,團隊將持續致力于為簕菜產品賦能,將傳統藥材與現代生活方式結合,深入挖掘簕菜的潛在功能,為產業的轉型升級增添新動能。
突擊隊還結合恩平當地特色文化及簕菜 IP 元素,為雪荘茶廠設計了兩款文創產品——鑰匙扣與帆布包,旨在提升品牌文化附加值。

突擊隊成員于茶廠車間細聽負責人李雪壯講解。徐姝祺 攝

突擊隊獨家設計的兩款文創產品。馬曉玲 攝
校企攜手共創,產學研煥新程
7 月 17 日,突擊隊對雪荘茶廠的負責人李雪壯和李勁新進行了深度訪談。李勁新表示,白簕種植歷史悠久,當前發展前景廣闊,獲得地方與國家多方政策支持,但在宣傳和相關技術方面正面臨嚴峻挑戰,亟待突破。

突擊隊成員采訪負責人李勁新。徐姝祺 攝
在突擊隊的協助下,廣東藥科大學聘請李雪壯和李勁新作為廣東藥科大學創新創業校外導師。團隊深切希望通過校企合作,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目標,為恩平簕菜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指導老師潘育方頒發證書予負責人李雪壯和李勁新。陳穎智 攝
此次為期四天的江門恩平“百千萬工程”,不僅是一次深入田間地頭、茶廠車間的調研,更是一次科技賦能產業、創意點亮品牌的生動實踐。隊員們通過親身體驗、深度訪談和產學研協同,深刻理解了恩平簕菜產業的現狀與挑戰,并以文創設計、技術優化思路和校企合作機制,為白簕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可能。

突擊隊前往簕茶廠合照。徐姝祺 攝
未來,奇“簕”融融突擊隊將持續聚焦白簕價值挖掘,推動科技創新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以實際行動踐行青年使命,為鄉村振興和特色農產品的蓬勃發展貢獻廣藥大的智慧和青春力量。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