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前沿 9月9日,中國式現代化與人類歸家前沿論壇暨第二屆外國文學研究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學術研討會在華南理工大學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香港大學、英國杜倫大學等80余所國內外高校和科研單位的200余位專家學者深入探討了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宗旨和意義。
論壇現場
華南理工大學副校長吳波、上海外國語大學副校長查明建出席開幕式并致辭。吳波介紹了華南理工大學的基本情況和學科建設成果,指出本次學術研討會對于學校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學術成果產出的推動作用。查明建回憶了中外文學中家的想象,以及在溝通人類中的作用,認為此次會議對推動外語學科發展,構建中國特色學術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具有重要意義。會議開幕式由華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朱獻瓏教授主持。
會議聚焦中國式現代化與人類歸家這一全新課題,上海交通大學彭青龍、南京大學楊金才、上海交通大學劉建軍、南開大學王立新、上海外國語大學查明建、中國人民大學曾艷兵、清華大學曹莉、上海交通大學楊楓、華中師范大學蘇暉、杭州師范大學周敏、上海交通大學尚必武、華南理工大學李昀等十二位專家學者分別圍繞“中國式現代化與外國文學研究轉向”“中國式現代化與現代性重釋”“中國式現代化與人類歸家新解”等議題發表主旨演講,多維度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意義和價值,深入探討了西方現代性造成的人類精神創傷和倫理失家問題,以及中國式現代化對世界文學批評和人類歸家想象的意義,為我國外國文學研究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視角。
會議主旨發言
圍繞“中國式現代化與外國文學研究轉向”這一主題,彭青龍教授探討了如何在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中和科技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找到一條中國式外國文學研究現代化道路,為早日建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貢獻力量。楊金才教授基于新世紀外國文學發展的趨勢與律動內涵,從文學的本質、虛構、價值取向切入,探討了文學研究的“理論面向”問題,進而勾勒出當前文學研究的若干前沿問題。劉建軍教授從中西思維差異出發,闡述了兩種文學的不同走向,指出一切文化研究歸根結底是思維研究,思維方式差異的比較是開展文學比較研究的前提。王立新教授針對“外國文學中國化”的問題指出,在新的時代語境中,中國的外國文學學者既要發揚先賢對待域外文學時堅持“問題與立場”的優秀傳統,又要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征程中思考“傳承與創新”的時代課題。
會議主旨發言
圍繞“中國式現代化與現代性重釋”這一主題,查明建教授把現代性間性作為研究世界文學關系和文學性間性的一個視角,認為現代性間性為探討世界文學關系深層的詩學和文化邏輯,省思文學性和文學性間性的內涵,提供了一個宏微互參而具問題生發性的視角。曾艷兵教授以卡夫卡為例,探討流散文學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問題,他指出卡夫卡的思想和創作具有明顯的“流散性”,今日蓬勃發展的流散文學可以從卡夫卡那里找到源頭。曹莉教授從吳宓所倡導和踐行的新人文主義文化觀和教育觀入手,考察美國新人文主義代表人物白璧德對吳宓的影響,并以此揭示以美國新人文主義為指導思想的“學衡主張”對于中國現代學術思想的價值與局限。楊楓教授對現代性的困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做出思考,指出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一種不同于西方的“本土現代性”,需要具備超越民族國家的世界文明視野,謀求建立融匯東西方文明核心觀念的命運共同體。
圍繞“中國式現代化與人類歸家新解”主題,蘇暉教授從馬華文化與中國文學的關系入手,剖析了二戰前馬華文學受中國文學影響的具體表現、二戰后馬華文學的本土化與中國性、馬華文學所受香港與臺灣的影響和馬華文學的命名與文化屬性之爭等問題。周敏教授圍繞卡里普索這一起源于對奴隸制的抵抗的音樂類型在作家奈保爾的《米格爾街》和賽爾文的《孤獨的倫敦人》中的再現,探討其在加勒比社會文化認同上的重要影響,由此豐富我們對現代性之矛盾性的理解。尚必武教授以麥克尤恩的《鋼琴課》為例,詳細分析了小說中不同人物的離家與歸家行為,并由此討論了人物在離家過程中的反叛行為、所面臨的倫理困境與選擇,以及離家后對自我身份的探求。李昀教授超越世界主義來思考中國式現代化與“難民”歸家研究,她指出,基于“大我”理念的中國式現代化,從倫理基礎上把關系設置為我的本質,不僅消除了我它界限,還從根本上把人類連結為自由、能動的整體,消除了難民和“難民”產生的根源。
本次研討會同步設置六個分論壇,展開討論中西現代性差異,以及中國式現代化與人類歸家問題。會議充分體現了我國外國文學研究開闊的學術視野、家國情懷與人文關懷,是一場思想碰撞的學術盛宴,有助于提升外國文學研究在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作用,促進外語學科的蓬勃發展。
通訊員/童星如 屈薇 徐陽子 盧慶雷
編輯/劉秀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