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陸京,1970年生于河南,畢業(yè)于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碩士。現(xiàn)為廣東省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廣東省中國畫學會副會長,廣州畫院副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文化部國家藝術基金課題項目評審專家,廣東省教育廳高校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基地評審專家,廣州國家青苗畫家培育計劃課題組專家,廣州市宣傳文化優(yōu)秀創(chuàng)新團隊負責人。作品曾多次參加國家級大展并多次獲獎,多次在全國及其它國家舉辦個人畫展,多幅作品被各大博物館及美術館收藏,出版?zhèn)€人畫集多部。
云開
39cm×65cm
紙本設色
2022年
萃古為今,重構(gòu)南北
——宋陸京國畫藝術簡讀
文/李琰
作為視覺藝術的繪畫,其形式原是情思的形式,物經(jīng)心化而通過手筆表現(xiàn)出來,而在本質(zhì)上則是文化的外顯。畫家對自然物象如何感受、如何發(fā)現(xiàn)、如何悟得、如何表現(xiàn)?在于怎樣駕馭形式,用畫家的藝術語言表現(xiàn)出自我所感悟的物象和心靈的境界;進而創(chuàng)造出一種特殊的精神力量,最終體現(xiàn)出一種文化的傳承與藝術的境界。賞讀宋陸京的山水畫,天地渾然,蕩氣四溢,文拙互依,其情其景,乃至其山其石、其花其草,都看似是一種脫俗的逃離,卻都是一種哲理的總結(jié)、一種文化形式的呈現(xiàn)。而這正是當代藝術家對傳統(tǒng)文化、對時代特質(zhì)的重新考量與精神追求,是力圖為當今時代嘗試尋找一種美好的精神棲息,一種向往和諧的文化期盼。
問道
39cm×65cm
紙本設色
2022年
統(tǒng)觀宋陸京畫作,無論山水,抑或花鳥,顯然不屬于無端寫生或者無妄摹古之類。但其作品中透射的東方文化大道中的理趣,和契合時代的生機,不但彰顯出了作者師法傳統(tǒng)、師法自然的功力,也彰顯出了畫家心靈體悟與筆墨體悟融為一體之后,觸碰當今時代,進而南摘北取之后,所渙發(fā)的獨特韻味和對中國繪畫哲學性的總結(jié)。無疑,這也來自于他對中國畫交叉學科的旁借與挪移,來自于他特殊的南北履歷使然的對“南畫”、“北畫”的我心的洗卻,從而吸納強固筆墨內(nèi)涵之文化養(yǎng)分,以此修潤畫性延展之審美意趣。他喜以逸蕩之氣,行水墨氤氳之妙,大自然的陰晴變幻煙云明滅,于素毫、纖鋒、闊筆之間自然迥流,北意南趣自然激蕩生成。
迷魂倦境
39cm×65cm
紙本設色
2022年
可以看出,畫家是在試圖重新解讀傳統(tǒng)、乃至切析傳統(tǒng)技法,走入造化的過程中,力求南與北、古與今的再創(chuàng)與新生。故此其畫作,已無所拘泥,少所礙絆,筆墨酣暢,渾厚華滋,境界闊大,渾茫深邃。顯然,這是畫家個體生命在古今文化的淘洗錘煉之后,自然而然所煥發(fā)出的一種本真精神與本能追求。
七星山雪景
39cm×65cm
紙本設色
2022年
行路萬里,默契自然,終歸于我。對于畫家宋陸京來說,對應的則是他對萬里路所見的山川觀照。在其山水畫作品中呈現(xiàn)出一個基本的特點,即是無謂東西,非南非北。體現(xiàn)在畫作的呈現(xiàn)形式上,他擅于比照宋元明清山水畫圖示所傳遞出的審美感情,最終打亂的所謂“南畫”、“北畫”的傾向與格局。這當然與其生在中原的厚重文化的滋養(yǎng)有關,與其“北學”“南習”的足履有關。眾所周知,中原自先秦以降,多出“策士”,比如蘇秦、張儀,比如諸葛、司馬;概因他們能游走東西,比對南北,構(gòu)建自己的人格觀與價值觀,最終凝結(jié)為他們的自我。從宋陸京的履歷來看,其不外如此。他不但習慣比對觀察不同地域空間的山水形態(tài),也比對中、南、北的文化特質(zhì)及藝術語言的呈現(xiàn)形態(tài),從中國山水畫史縱向節(jié)點的審美差異上取其共性,攫取雜糅。這一特質(zhì),在宋陸京國畫作品的視覺呈現(xiàn)上,特別明顯,諸如其表現(xiàn)山水林木之間上下高遠、遠近平遠、前后深遠、左右闊遠以及整體與局部的虛實關系,不惟筆墨、不惟性情、不惟物象,往往注重在自然景物中尋找筆墨精神構(gòu)成的同時,經(jīng)常采用平面構(gòu)成等新形式,進行著大膽的亂中有序的雜糅后再造。這使得在其畫作中我們看不到卻能精準感受出范寬、王原祁、石濤的傳統(tǒng)氣脈存在,也在恍惚間感覺有黃賓虹、李可染的積墨與漬墨的存在;這是一種難得的文化藝術傳承,古人今人、南人北人,不再是個體的存在,是一種文化的存在。所以,畫家在創(chuàng)作中,大膽汲取北方山水畫渾厚雄奇的基礎上,摻和南方山水畫的清靈氣息,求質(zhì)樸、求率真、求縱橫,用粗獷的山水畫語言在古意的趣味中流溢出一種清新的氣象,集南北山水畫風貌于一爐,匯中西古今于一體,使其畫作逐生形成了渾厚不失秀逸,雅穆兼具蒼潤之面目,更融入了現(xiàn)代審美的語言,充分表現(xiàn)了畫家個體主觀性與傳統(tǒng)人文精神的繼續(xù)。藉自身對自然獨特之視角詮釋了情景交融之美、古今交融之神,令其作品始終彌漫著一股應有的份量。可以戲言說,這是在宋陸京畫筆下,是《詩經(jīng)》默契了《離騷》,是花木蘭艷遇了孔雀東南飛后,又穿越到了當代。
張家界水繞西門
39cm×65cm
紙本設色
2022年
在宋陸京的作品中,他也是在以時代的審美觀,選取當下人們心境,以精心的構(gòu)思,巧妙的布局,精湛的筆墨,縱情揮灑,個性格外顯豁。其畫作,山水花鳥皆精,無論是小品或巨幅,皆深具濃郁而綿密的藝術魅力。或許是他長于篆刻書法的原因,他特別注重線的骨法用筆與形式表達,這并不是說他喜歡線條的運用,而是他在根本上明白并解決了書法線條與國畫線條的形象差異與情感差異。同時,宋陸京也及其注重水墨與敷色的哲理性與情感性的表達;正所謂墨分五彩是道,色分性情是理。在宋陸京的作品中的呈現(xiàn),那就是墨潤華滋,渾然祥和。也只有如此,自然提供的源源不斷的感性體驗才能借助精妙的筆墨之道而被激活和重構(gòu),由此,營造出新時代山水畫的全新面貌。這樣,賞其畫時,便會有種莫名的感動,并攜你步入一個延續(xù)不斷的自然禮贊中去。
秋染武陵源
39cm×65cm
紙本設色
2022年
可以說,宋陸京在國畫創(chuàng)作中所崇尚、所追求的已不是一般的中國畫中所常見的那種物象之美,也不是一般的可游可居之情,更不是畫家自我情感狹隘的宣泄,而是自然物象與畫家對傳統(tǒng)文化的景仰,在畫家心靈深處所激起的詩心、詩性、詩情、詩境的時代性的物化表現(xiàn),是一種溝通人與大自然和諧對應,關照心靈和精神的藝術。這是畫家言志、抒情、表意的一種綜合過程,是畫家人格的無遮掩的再現(xiàn),心與物冥,物我融容的情感流露,令其作品無處不滲透著他對自然的理解、鐘愛和深邃的感受,這是一種最為素樸的依乎天道的文化境界。
或許,這也正是“在南”、“在北”之間,畫家宋陸京作為藝術家的意義。(李琰,廣東省美術評論學會會長、廣州高劍父紀念館館長)
仙境武陵源
39cm×65cm
紙本設色
2022年
武陵源
39cm×65cm
紙本設色
2022年
平江府
65cm×45cm
紙本設色
2020年
入解脫門
65cm×45cm
紙本設色
2020年
蘇州虎丘
65cm×45cm
紙本設色
2020年
北山白云里
30cm×42cm
紙本水墨
2013年
月色寒潮入峽溪
30cmc×42cm
紙本水墨
2013年
朝觀圖
30cm×42cm
紙本水墨
2013年
山觀物態(tài)
30cm×42cm
紙本水墨
2013年
本文作者李琰系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主席、高劍父紀念館館長
責任編輯/劉秀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