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海洋牧場·智能裝備走向深藍
灣區時訊 圍繞國家“海洋強國”戰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大食物觀”和視察廣東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充分發揮南方海洋實驗室科技創新主體作用,并向社會各屆展示實驗室最新科技成果,在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的大力指導和支持下,南方海洋實驗室受邀參加第四屆中國水產種業博覽會暨首屆廣東(國際)現代化海洋牧場產業大會。11月24日上午,南方海洋實驗室聯合中山大學自主設計研發的全國首座可折疊自主升降網箱深海養殖平臺—“珠海琴”在第四屆中國水產種業博覽會主論壇上舉行了隆重的技術發布,“珠海琴”研發技術負責人、南方海洋實驗室智能無人裝備創新團隊骨干成員、中山大學海洋工程與技術學院黃碩副教授向參會的領導、專家詳細介紹了“珠海琴”的一系列技術創新。
我國首座可折疊自主升降網箱深海養殖平臺-“珠海琴”技術發布
“珠海琴”整體長 109.5米,寬 40 米,吃水深 15 米,可適應15米以上水深養殖。“珠海琴”包圍水體超過6萬立方米,由6個自主創新的可獨立升降折疊式養殖網箱組成;采用質量阻尼器設計降低平臺在巨浪下的搖擺,具備抗15級臺風能力;采用太陽能供電實現能源自給自足,滿足漁業生產的綠色能源需求;研發集成自動化智能養殖裝備、海洋牧場環境監測預警平臺、海上實驗室等,大大提高海洋牧場的機械化、智能化漁業生產和數字化管理水平。“珠海琴”已申請或獲得國家專利5項,并獲得第二十五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優秀產品獎”,預計于2024年10月前在珠海大蜘洲海域布放投產,“珠海琴”的設計建造方案得到了市場廣泛認可,已獲得省內外多家企業的訂制合同,將在我國南方多省市海域推廣應用。
“珠海琴”設計外觀并獲得高交會“優秀產品獎”
11月25日,南方海洋實驗室研制的新型數字化智能養殖平臺“珠海琴”、坐底式桁架平臺(海底池塘)、海水養殖種質資源庫等現代化海洋牧場設施設備在2023中國水產種業博覽會上隆重展出,吸引了眾多政府領導、海洋牧場相關企業、科研單位等的關注,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劉新中、珠海市副市長胡新天、珠海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洪等領導親臨我實驗室展臺進行指導,詳細詢問了“珠海琴”和“海底池塘”的技術特點與應用情況,以及海水養殖種質資源庫建設進展及其對種業發展的支撐作用,與南方海洋實驗室工作人員進行了熱烈的交流討論,并為南方海洋實驗室在現代海洋牧場上做出的一系列工作和取得的創新性成果點贊,勉勵大家再接再厲,為海洋牧場建設工作做出更大貢獻。
劉新中局長、胡新天副市長等領導為實驗室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成果點贊
南方海洋實驗室立足廣東省和珠海市現代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組建了“海洋牧場與健康養殖”重點任務工作專班,加快落實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和現代海洋牧場建設工作要求,推動廣東省委“1310”具體部署,在發展海洋牧場智能養殖裝備和養殖關鍵支撐技術方面,繼續發揮實驗室優勢力量,為推動海洋牧場向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轉型升級做出更大貢獻。
通訊員/吳思銘
責任編輯/劉秀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