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時訊 12月26日,粵喀農業科技科普交流項目啟動儀式暨“粵喀農業科技大講堂”首期網絡授課在廣東廣州、新疆喀什地區兩地同時啟動。此次活動以“線上視頻+線下活動”結合方式開展,面向喀什地區“三農”工作者和農技科研工作者開展培訓,為喀什地區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持。據悉,該活動由廣東援疆前方指揮部、喀什地區行署共同主辦,由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廣東省科學技術廳支持,由喀什地區農業農村局等單位承辦。
線上授課與線下講堂同步進行
“三、二、一,啟動!”活動現場為粵喀農業科技科普交流項目舉行了啟動儀式。據悉,粵喀農業科技科普交流項目旨在發揮廣東省援疆力量,開展農業科技遠程教育,將廣東省農業技術專家“請進來”為喀什農業科技發展把脈,組織農業科技管理和技術人才“走出去”赴廣東培訓,圍繞產業結構調整、農產品精深加工、農產品品牌塑造、跨域市場合作、增強產業科技內生動力等,拓展交流互動渠道,持續補齊短板、夯實基礎,助力新疆喀什地區、兵團第三師農業產業發展壯大、農民實現增收。
粵喀農業科技科普交流項目啟動儀式喀什會場(賈娜娜 攝)
粵喀農業科技科普交流項目啟動儀式廣州會場(馮嘉穎 攝)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總經濟師羅一心表示,喀什地區正積極探索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者,則在創新驅動、開放合作方面擁有豐富經驗和優勢。“項目啟動標志著粵新兩地將共同努力,通過科技創新和經驗交流,為喀什地區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支持和幫助。”
線上線下相結合開展農業科普交流,是該項目一大亮點。“粵喀農業科技大講堂”平臺線上授課在廣州、喀什同時設主會場,邀請廣東省農業科技、鄉村振興等領域專家學者及農業龍頭企業的專業人才在廣州主會場進行網絡授課,面向喀什地區縣(市)、鄉鎮以及兵團第三師團(場)農業農村、鄉村振興部門管理人員,農村科技特派員等專業技術人員,種養場經營主,農戶等。
喀什現有耕地面積1478萬畝,日照平均時間超過2800小時,種植巴旦木92萬畝、位居全國第一,紅棗、杏子、核桃等特色林果產量位居全疆前列,是全國重要的農產品保供基地,但也面臨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等“短板”。
“喀什農業高質量發展,比任何時候都需要廣東支持。”喀什地區行署副專員吳曉斌表示,希望粵喀雙方以該項目為契機,以網絡培訓、農業科技大講堂為切口,深化交流合作,在人才培訓、科技賦能、管理服務、產銷對接、消費扶貧等方面開拓新局面。
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線上開課
當天,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農業農村部華南熱帶智慧農業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華南農業大學教授肖德琴為 “粵喀農業科技大講堂”帶來線上“第一課”
“人工插秧1人1天最多只能插1畝地,1臺無人駕駛插秧機1小時能插5畝地。”羅錫文帶來主題演講《無人農場的探索與實踐》時介紹,無人農場是智慧農業的一種生產方式,涵蓋耕種管收生產環節全覆蓋、機庫田間轉移作業全自動、自動避障異況停車保安全、作物生產過程實時全監控、智能決策精準作業全無人等五大功能。
首期網絡授課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帶來主題演講《無人農場的探索與實踐》
農業大數據、智慧農場、農業物聯網……農業新業態讓學員們大開眼界。“學習了,內容充實新穎。”一名參會學員說,通過粵喀農業科技科普交流活動和線上授課,學習到廣東在現代農業方面的好經驗、新知識,對往后的培訓和交流內容很期待。
科技援疆是廣東援疆的重要內容。廣東援疆前方指揮部總指揮林國華表示,廣東是科技強省,新疆是農業大區,啟動粵喀農業科技科普交流項目,舉辦首期網絡課程,正是將廣東的技術優勢和新疆的資源稟賦有效對接。未來將以粵喀農業科技交流為切入點,深入推進粵新兩地在技術、人才等方面合作,實現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協同進步,為喀什地區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動力和活力。
通訊員/王薛平 黃興文 林珊珊
責任編輯/劉秀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