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者網創始人,國家教學名師(中組部萬人計劃)
數據智能 , 社交網絡 , 學者知識模型 , 教育大數據及應用
湯庸,學者網創始人、國家級領軍人才(萬人計劃)、國家教學名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華南師范大學首批二級教授。SCHOLAT開放實驗室,教育部數據科學課程群虛擬教研室負責人;受聘琶洲實驗室杰出科學家、廣東科技學院學術副校長(學科顧問),廣東省計算機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法人代表)。
武漢大學學士和碩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先后在長沙鐵道學院(現中南大學)、武漢大學等任教,曾任中山大學信息學院副院長、計算機系主任和國家LINUX中心主任,華南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學位委員會副主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計算機學院/軟件學院院長,中國計算機學會協同計算專委主任、YOCSEF廣州創始主席,ACM廣州分會主席,多類國家級人才和重點項目會評專家,多個國家省部級科研平臺學術委員,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大學兼職教授等。
專注數據智能與社會網絡計算研究。主持國家省部級重點項目20多項,出版中英文著作及國家級規劃教材20余部,發表CCF A/B類論文100多篇,指導300多名碩士和60多名博士(后);擔任多個會議主席和大會報告人(含CCF推薦會議),在150多所國內外高校做特邀報告(含33所985)。獲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寶鋼教育獎、丁穎科技獎、教育部-華為智能基座優秀教師、CCF協同計算杰出貢獻獎、CCF杰出演講者等。
——————————
學者網(SCHOLAT):以學者為中心的學術社交網絡,提供自主學術空間、群組協作工具和學術信息發布平臺,助力有效學術交流。2009年上線以來,已有涵蓋所有985高校在內的5000+家國內外機構的22萬+注冊用戶,有數萬團隊和課程班級,數百億學術實體和關聯。目前重點研究SCHOLAT數據基座,學者知識圖譜與大模型,打造SCHOLAT+應用生態。
真問題、真數據、真研究、真成果,創建最具影響的學者社交網絡。歡迎合作共建,聯系方式:Scholat.com/ytang;Email:ytang4@qq.com;WeChat:scholartang
1981.9 湖南省大庸縣(現張家界市)理科第一名考入武漢大學計算機科學系,1985年6月獲理學學士學位(導師:李衛華)。非常榮幸在劉道玉校長時代渡過大學本科生涯。
1987.9-1990.3 長沙鐵道學院(現中南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張龍翔教授),1990年6月獲武漢大學工學碩士學位(導師:李衛華教授)。
1998.10-2001.6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北京)(現中國科學院大學)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學博士學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導師:楊學良教授(北京),同時得到陳國良院士(合肥)指導。
1985年從武漢大學畢業后一直在高校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先后在長沙鐵道學院(現中南大學)、武漢大學、廣東工業大學、中山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任教,長期擔任985/211大學院系領導和校級學術負責人(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學位評定委員會副主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2011年經廣東省人社廳審批為二級教授(廣東省首批)。
————————————————
華南師范大學(2009.10—)
結緣華師:2005年受邀擔任華南師范大學計算機學院客座教授,2009年接受劉鳴校長、李永杰副校長、人事處馬廣智處長、計算機學院鮑蘇蘇院長和林偉雄書記誠摯邀請,期間婉謝了某985高校盛情相邀。考慮到團隊成員發展,將中山大學團隊部分老師和一位“非編”教師以團隊名義一同調入并且全部得到晉升。竭力輔助中青年教師成長,為華師計算機學科培養了一支隊伍。
主要貢獻:為華師實現了計算機學科“從二級碩士點到一級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的歷史跨越。牽頭申報工程碩士(軟件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軟件工程兩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011),軟件工程成為華師首批工學一級博士點(2017)、廣州市重點學科(2018)和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19)、入選“軟科”全國前10%(2020);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申辦全國首批人工智能本科專業。并擔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軟件工程一級博士點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軟件工程廣州市重點學科等首任負責人。
校內服務:2010年初擔任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負責學位點建設,2011年5月擔任計算機學院(軟件學院)院長,2013年5月兼任南海校區新成立的軟件學院院長。2014年10月任第11屆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副主席,2019年12月當選為第8屆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教學指導與人才培養專門委員會主任,2021年任華師-華為“智能基座”建設辦公室主任、2022年任校科學教育工作委員會委員等。
科研教學:創建信息服務軟件技術研究中心,以此為基礎先后獲批廣東省服務計算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省創新強校工程大數據應用技術研究中心,組織和參與了3個省工程中心(數據、智能、智慧教育)、2個廣州市重點實驗室,以及國家地方聯合工程中心和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申報;牽頭申報教育部“數據科學課程群虛擬教研室”。為學院在省部級及以上科研教學平臺、成果獎勵和人才團隊等方面實現“零的突破”。
經過多次提出辭去行政領導職務的申請,學校于2020年6月和2021年4月兩次“啟動”換屆,終于在超期服務2年之后,于2021年6月17日正式卸任了25年的行政工作,進入新的工作模式。感謝校黨委書記以兩個“功不可沒”對我在華師擔任院長十年的評價。
2022.6 受聘為琶洲實驗室“杰出科學家”,組建“學者知識圖譜與協同智能應用”團隊。
2023年12月,軟件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通過國家學位辦學科評議組核驗;2024年1月,軟件工程廣州市重點學科項目通過驗收;2024年9月,通過軟件工程一級博士點自主調整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博士點專家論證。
2024年入選中組部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簡稱“國家特支計劃”,亦稱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國家級領軍人才,成為廣東省本科高校計算機領域第一位申獲此殊榮的學者。【相關背景知識:2012年8月17日,經黨中央、國務院領導批準,由中組部、人社部等11個部門和單位聯合印發。目標是用10年時間,遴選1萬名左右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和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杰出人才、領軍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給予特殊支持。】
————————————————
中山大學(2002.5—2009.9)
2001年12月,受到時任中山大學校長黃達人在黑石屋貴賓室會見,并誠邀本人主持剛成立的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工作,時任信科院院長姜云飛陪同會見。2002年5月以中山大學“百人計劃”(第一、二層次)引進人才入職中大,任計算機系(實體機制)系主任,并創建協同軟件研究中心;2003年獨立招收首批博士生;2003年12月任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分管研究生、實驗教學與設備資產(含工學、理學和管理學三個門類10多個本科專業),2005年兼任中山大學國家LINUX技術培訓與推廣中心主任(教育部、科技部聯合批文成立);2005年在數學流動站招收首位博士后研究人員。2009年9月調離后繼續擔任部分學術職務,2016年6月最后一名博士生畢業,至此共指導中大博士生27名(24名獲博士學位,3名結業),碩士生124名,出站博士后5名。
在中山大學期間,創建了中國計算機學會YOCSEF廣州分論壇并任首屆主席(2003),承辦了第23屆中國數據庫學術會議NDBC2006、第6屆全國計算機支持的協同工作學術會議CCSCW2008等并擔任執行主席;擔任廣東省發改委、科技廳、公安廳等7廳委批準成立的LINUX專門委員會副主任,2006年參與創建高校LINUX推進聯盟并被推選為理事長(倪光南院士為名譽理事長),擔任廣東開源軟件促進會副會長;擔任教育部示范性軟件學院考核專家組成員(2003-2006)。2006年擔任中山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博士生導師,連續招收三屆醫學信息方向博士生,為中山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博士點順利通過合格評審發揮了關鍵作用。
2009年10月黃達人校長的離別短信贈言:“湯庸教授,讓我們留下中山大學的美好回憶吧”。
廣東工業大學(1994.5-2002.5):
先后破格晉升為副教授I1995)和教授(1999),1995年12月起任廣東工業大學合校后計算機系副系主任,1997年任校學位委員、計算機學位分委員會主席;2001年創建校協同軟件研究中心。主持申報了工程碩士和一級碩士點、省重點扶持學科(3個計算機重點學科之一)。1996年獨立招生碩士生,到2004年最后一屆畢業,共指導碩士生18名。2001年放棄某中央駐粵單位的升職調任,接受了中山大學聘請,調離后被聘請為兼職教授。
武漢大學(1991.12-1994.5):
計算機科學系講師,軟件基地(國家多媒體軟件工程研究中心前身)軟件二部副部長。在武漢大學副校長、軟件基地主任李衛華教授領導下,參與了863項目、工商管理信息系統重大項目,期間(1993年3-8月)公派美國洛杉磯Alpha Omega System公司從事System Z軟件開發工作。
長沙鐵道學院(現中南大學)(1985.7-1991.12)
電子系應用軟件教研室助教,參加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項目,承擔“鐵路選線專家系統”設計與開發工作。
[1] 中組部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簡稱“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國家教學名師(2024),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0),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NCET-04-0805),廣東特支計劃教學名師(2022),丁穎科技獎(2004),寶鋼教育獎(2005),教育部-華為智能基座優秀教師(2022),廣東省南粵教壇新秀(2006),廣東省教育系統優秀黨員(2011)。
[2]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智能決策支持系統,2004,排名第1);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時態信息處理關鍵技術及示范軟件,2005,排名第1)。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云計算資源管理與安全保障技術研發及應用(2014,排名第1)、協同軟件若干關鍵技術及應用(2010,排名第1)、藍盾網絡安全云關鍵技術(2011,排名第2)、游戲化學習關鍵支撐技術及其行業應用(2022,排名第2)。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典型數據庫形式化描述,1999,排名第1);廣西區科技進步三等獎(并行計算及在物探信息處理應用,2000,排名第3)。
[3] 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工程教育理念下“雙線并進”軟件測試人才培養創新與實踐,2023,排名第7)。廣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數據庫系列課程“本碩博”協同教學體系研究與實踐,2006,排名第1);廣東省教學成果二等獎3項(均排名第1):數據庫協同教學模式與課程資源建設(2010),立體多維數據科學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踐創新(2018),數據賦能的線上線下融合育人模式與創新實踐(2021)。全國首屆多媒體教學課件大賽三等獎(《計算機網絡》多媒體課件,2000,排名第2)。
[4] 教育部數據科學課程群虛擬教研室(2022),教育部—微軟精品課程(數據庫系統,2006),教育部“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數據庫系統、數據庫實驗、高級數據庫技術);廣東省教學團隊(數據庫技術,2015),廣東省精品課程(數據庫系統及技術,2008)、廣東省研究生示范課程(高級數據庫技術,2013),負責人。
[5]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研究團隊(2012),教育廳創新團隊(2018)負責人;廣東省“千百十工程”省級對象(2001);廣東省教育系統優秀黨員(2011),廣東省南粵教壇新秀(1996),中山大學教學名師(2008),華南師范大學“我最喜愛的導師”(立德樹人獎,2019)等。
[6] 社會服務獎:CCF杰出演講者(2020,2022,2023),CCF協同計算專委10周年杰出貢獻獎(2010-2020),CCF廣州杰出貢獻獎(2020首批2人)和10周年杰出貢獻獎(2023,共4人),YOCSEF廣州15周年特別貢獻獎(2018,共2人)、20周年創始功勛獎(獨立);廣東省計算機學會突出貢獻獎(2009);第16屆廣州亞運會榮譽證書(2011)。
[7] 學術論文獎:廣東省首屆南粵科技創新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時態XML索引技術,2008,排名第1);第二屆南粵科技創新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直覺模糊描述邏輯的推理,2010,排名第2);廣東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三等獎(音頻視頻協同工作機制研究,1998,排名第1);Apeb2016 (CCF C類會議)Best Paper Award;NDBC2006優秀學生論文獎(指導的博士生獲獎);首屆中國數據庫“薩師煊優秀學生論文獎”(NDBC2007,指導的博士生獲獎);C-CSCW2015最佳論文;中國(杭州)移動互聯網學術大會優秀論文獎(2014);第6屆中國云計算學術會議優秀論文獎(2015);ChineseCSCW2018最佳論文;NACC2020最佳論文獎,HCC2019優秀學生論文(指導教師);ChineseCSCW2023最佳論文;KSEM2023最佳論文(CCF C類會議)。
[1] 中國計算機學會以被推薦方式獲首批杰出會員(會員號05335D),第8、9、12和13屆理事;協同計算專業委員會發起人之一,2010年當選首屆副主任,2019當選第三任主任,2023當選資深委員;信息系統專委常委,數據庫專委執委,青工委榮譽委員(2008),出版工委執委(2018-2020)、YOCSEF廣州首屆主席(2003)、CCF廣州分部首屆副主席(2012)。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智能信息網絡專業委員會副主任(2008),中國通信學會云計算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委員(2012)。
[2] 廣東省計算機學會常務副理事長(2010-)、法定代表人(2022.10-2026.10),人工智能專委首任主任(2019-),協同計算專委主任,數據庫分會執行會長;廣東省網絡文化協會副會長(2009-);廣東省Linux專門委員會副主任,高校Linux推進聯盟理事長,廣東省開源軟件促進會副會長(2007-2010),廣東省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學會理事(2019-2022)。
[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含杰青、重點等)會評專家,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會評專家,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專家(自然科學獎、科技進步獎),國家科技部香山會議申請主題評議通信評議(2012),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專家組成員(2010-2013);教育部示范性軟件學院評估專家組成員(2003-2006);教育部人才計劃、學科評估、科學技術獎及博士點學科基金等通訊評審等。
[4]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評審委員會軟件與信息專業組長(2005-2008),突出貢獻獎、特等獎和一等獎會評專家或現場考查評審組長等;廣東省教授級高工、突出貢獻人員職稱、高校教師職稱會評委員及學科組長(2001-),首屆工程系列大數據人才高級職稱會評專家及評議組長(2024);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會評專家(2011-);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廣東省會評專家;廣東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會評專家(2013-)等。
[5] 大數據系統計算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深圳大學,2017-)、數字家庭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山大學,2016)、數字家庭互動應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中山大學,2012)專家委委員;國家Linux技術推廣與培訓中心(中山大學)主任(2007-);機器智能與先進計算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山大學,2006數字家庭、智能傳感器網絡,2013現名),腦認知與教育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華南師范大學,2020)。
[6] 廣東省大數據分析與處理重點實驗室(中山大學2015-),計算智能與網絡空間信息重點實驗室(華南理工大學2018),科技金融與大數據分析重點實驗室(廣州金融學院2018),廣東省知識產權大數據重點實驗室(廣東技術師范大學2019)等學術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智能科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華師2018)、數據科學工程中心(華師2015)等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農業大數據工程中心技術委員(華南農大2017)、現代養豬數字化工程中心(華農2016)、智慧學習工程中心專家委委員(華師2016)等技術委員會委員。廣東高校數據化學習工程中心(嶺南師院2015)技術委員會主任,高校大數據智能信息處理與安全工程中心(華南工科[2014]5號)、高校數字化紡織服裝工程中心(廣東職院2011)等技術委員會副主任;計算機網絡與信息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華師2009)、網絡安全工程中心(暨南大學2012)、制造業知識產權工程中心(廣東工大2014)等技術委員會委員。廣西自治區可信軟件重點實驗室(桂林電子科大,2011-)、人機交互與智能決策重點實驗室(南寧師范大學2021)等學術委員會委員;廣西智能數字服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西大學,2023)專家委員;廣西高校科學計算與智能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南寧師范大學2014)、并行分布式計算技術重點實驗室(廣西大學2017,2023)等學術委員會委員。其它:廣州市信息惠民國家試點城市建設咨詢專家(廣州市發改委,2016-2018),南方輿情數據研究院專家委委員(南方報業集團,2016) ,廣東省全民健康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委員(2014-);廣東省高級法院信息建設咨詢委員會(2015-)。
[7] 教育部高校計算機專業指導委員會計算機系統專家委員會委員(2019.12-),全國高等學校計算機教學與產業實踐資源建設專家委員會(202103-),廣東省第6屆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軟件工程,2016.12-),廣東省高等學校計算機類本科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2015-2019),省高等學校軟件工程本科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2019-2023 )。
[8] 學術會議:IEEE CSCWD(CCF C)2020,2022,2023 general co-chair, 2021 session chair, 2003-04 Organizing Committee Vice Chair, 2001-PC;//ChineseCSCW 2020-23共同主席,CCSCW2002-06副主席,Steering Committee Member;CCSCW & IIN2008聯合會議主席(承辦負責人)//HCC2016-2022 General Co-Chair, Steering Committee Member, ICPCA2007-2013 ( renamed to HCC since 2014); //NDBC 2006 PC執行主席(承辦負責人),2004-PC;//WISA 2015 PC共同主席;//CyberC(CCF C)2009 General co-chair;/Workshop on RFID and IoT Security (RFIDsec'13 Asia) General Chair;/WISE(CCF C)2013 Workshop on Social Computing and E-Health Co-Chair;ICWL 2015 Special Session Chair; /SOCA(CCF C)2017General Vice-Chairs;/SETE 2021 General co-chair;/CAAI DIC2023&NCDM2023大會主席;DASFAA(CCF B)2013,,2016,2021,2022;CIKM(CCF B) 2009, KSEM(CCF C)2013-2015, //CSCW2011 Workshop(CSCW in China), SIGMOD IDAR2008;//CAID/CG 2001-2007, SPAC06,07;SEAL06, ISITAE07,08;GrC2007,2012;APPT07, RBC09, CBPM2012等PC委員。
[9] IJDMB(SCI源刊),《計算機科學》、《計算機應用》、《軟件導刊》等編委;中國科學(移動互聯網專輯2014)、計算機科學(知識圖譜專輯,2022)、軟件導刊(智慧教育專輯,2021)、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智慧教育與協同智能,2023)、Sustainability和Big Data and Cognitive Computing(Special Issue "Research Frontier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2023)特約編輯(主編)等。
[10]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兼職博導(2006-2014);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2019.5-2023.5)。華南師范大學客座教授(2006-2009)、廣東工業大學客座教授(2004-2007),韓山師范學院客座教授(2013-2016),廣州商學院客座教授(2014);肇慶學院計算機學院/軟件學院名譽院長(2012);嘉應學院榮譽教授(2016);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大學Adjunct Professor(2015.9)。廣東科技學院學術顧問。
[11] 武漢大學廣州校友會計算機分會首任會長(2016.9),廣東省武漢大學校友會第七屆理事會理事(2018-);廣東工業計算機學院第二屆校友理事會榮譽會長(2021);華南師范大學校友會計算機分會名譽會長(2013);武漢大學武漢校友會計算機分會顧問(2022.5)。
[12] ACM(Member No.5176275),Chairof ACM Guangzhou Chapter (Chapter Group ID: 113930,chapter web account: gtujcryxz),from 11-Jul-19)
分別于1996、2003和2005年起獨立招收碩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已指導博士(后)60多名、碩士200多名。在讀學生有獲CCF數據庫專委“薩師煊優秀學生論文獎”、教育部-IBM 中國優秀學生獎學金、廣東省南粵優秀研究生一等獎、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特別資助、CCF-騰訊犀牛鳥基金獎勵等;畢業學生大多數活躍在國內外IT行業,也有國家和省部級人才、全國優秀教師、985/211高校博導/院長等。
主持教育部-微軟精品課程、廣東省精品課程和省研究生示范課程,主編"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主講過:線性代數、離散數學、數據結構、操作系統、數據庫系統、軟件工程,時態數據庫、高級數據庫技術、數據庫理論等。目前主講:數據科學導論(本)、社交網絡應用(碩)、社會網絡計算(博)等。
一、畢業博士(中山大學計算機21名、生物醫學工程3名;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4名、服務計算10名、軟件工程3名)
1.梁路,協同軟件可用性評估方法的研究,中山大學,2006.6【廣東工業大學副教授】,2003級
2.余陽, 時態工作流模型研究,中山大學,2007.6【中山大學教授、博導】,2003級
3.潘炎,時態工作流建模、分析與挖掘研究,中山大學,2007.6【2006年教育部-IBM 中國優秀學生獎學金(當年全國80 名,中山大學研究生唯一獲獎者),現任中山大學副教授、博導】,2004級
4.何慶,基于描述邏輯的時態知識表示與推理研究, 中山大學,2007.6【華師教育信息技術學院】,2004級
5.冀高峰,基于角色感知的協同軟件研究,中山大學,2008.6【廣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5級
6.湯娜,時態XML模型研究,中山大學,2008.6【華南師范大學副教授】,2004級
7.道煒,基于時限的訪問控制技術研究,中山大學,2008.6【廣東天訊瑞達通信技術,獲NDBC2006最佳論文學生獎】,2004級
8.吳凌坤,多維數據及時態數據索引研究,中山大學,2009.6【騰訊/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后,NDBC2007暨首屆薩師煊數據庫優秀學生論文獎】,2006級
9.馬慧, 流程挖掘研究及工作流模型的時間性能分析,中山大學,2009.6,【電子科大中山學院副教授/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后】,2006級
10.朱君,角色協同中訪問控制和群體感知技術研究,中山大學,2009.12【東莞理工學院副教授】,2006級
11.李建國,社會網絡及協同感知機制研究,中山大學,2010.6【華南師范大學副教授】,2007級
12.劉海,時態數據模型及應用研究,中山大學,2010.12【華南師范大學副教授】,2005級
13.左亞堯,時態的粒度及相關問題研究,中山大學,2010.12【廣東工業大學副教授】,2005級
14.陳國華,學術信息搜索若干關鍵技術研究,中山大學,2011.6【華南師范大學網絡中心】,2007級
15.郭歡,時態索引技術研究及應用,中山大學,2011.6【廣發銀行/上海浦發】,2008級
16.潘穎, 數據空間的極松散結構模型研究, 中山大學,2011.12【廣西師范學院教授、博導】,2007級
17. 彭澤武, 排序學習中的關鍵問題研究,中山大學,2012.6【廣東電網】,2009級
18. 蔡永銘,預分類的模糊支持向量機及在綜合征診斷中的應用,中山大學(生物醫學工程),2012.12【廣東藥科大學信息學院教授、院長】
19. 孫玉霞,WSN程序的基于事件過程實例的分析與測試,中山大學,2013.12【暨南大學副教授】
20. 鄭琪,面向中西醫結合的跨語言信息檢索研究及其應用,中山大學(生物醫學工程),2013.12【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信息學院副教授】
21. 賴韓江,面向噪聲數據的排序學習模型和算法研究,中山大學,2014.6【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后/中山大學副教授,博導】,2009級直博
22. 黃世平,學術信息管理和服務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中山大學,2014.6【廣東郵政銀行】,2009級直博
23. 胡珊,基于多源信息的骨肉瘤疾病數字特征研究,中山大學(生物醫學工程),2014.6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24. 賀超波,在線社交網絡挖掘若干問題研究,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2014.6【華南師大教授、博導],2011級
25. 陳潔敏,基于協同過濾的個性化推薦及其應用研究,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2014.12【華師計算機學院,副高】,2011級
26. 楊阿祧,基于社會網絡的動態鏈路預測方法及應用,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2015.12【貴州師范大學副教授】,2010級
27. 吳正洋,本體構建及其在學習推薦系統中的應用,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2015.12【華南師范大學,正高工】,2012級
28. 覃遵躍,XML數據編碼與關鍵字檢索技術研究,中山大學,2016.6【吉首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副院長】,2009級
29. 李春英,復雜網絡社區發現算法研究與應用,華南師范大學(服務計算),2016.12【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教授、計算機學院副院長】,2013
30. 傅城州,學術社交網絡服務關鍵技術研究,華南師范大學(服務計算),2017.6,(博士國家獎學金)【廣東藥科大學信息學院】,2014
31. Aftab Akram,基于學者網學生行為數據的學習預測模型研究,Research on Learning Prediction Model Based on Students’ Behavior Data from SCHOLAT,華南師范大學(服務計算),2019.6(華師首屆十佳國際學生獲獎者),【University of Education, Lahore, Pakistan,博士導師】,2015級
32. 袁成哲,面向文本數據的自動摘要研究與應用,華南師范大學(服務計算),2020.6【廣東技術師范大學】,2016級
33. 李宇耀,基于教育和科研大數據的高校教師群體職業行為分析,華南師范大學(服務計算),2020.6【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5級
34. Shahbaz Hassan Wasti,基于特征的概念語義相似度和關聯度計算方法,華南師范大學(服務計算,蔣運承聯合指導), 2020.6【University of Education, Lahore, Pakistan】
35. 賴河蒗,面向多模態情感數據的神經網絡模型研究,華南師范大學(服務計算),2021.6【廣東司法警官職業學院】
36. 湯志康,基于高階組織的復雜網絡社區結構分析,華南師范大學(服務計算),2021.12【廣東技術師范大學】
37. 楚寒露,異質多模態數據檢索研究與應用,華南師范大學(服務計算),2022.6【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38. 陳萬德,面向非易失性內存的數據重刪及更新機制研究,華南師范大學(軟件工程),2022.12【廣東工業大學博后研究員】
39. 林榮華,基于用戶交互序列的會話型推薦系統研究,華南師范大學(軟件工程),2023.6【華南師范大學青年英才副研究員】
40. 常超,基于知識圖譜的可解釋推薦方法研究,華南師范大學(軟件工程),2023.12
41. 李英,面向屬性網絡的社區發現方法研究,華南師范大學(服務計算),2024.12
42. 李偉生,基于關系路徑的知識圖譜表示學習方法,華南師范大學(軟件工程),2025.6
43. 程俊偉,軟件工程,2026
44. 潘志宏,軟件工程,2026-2027
45-50, 楊鵬、張妮妮、李樹鵬、周俊銘、......,
二、博士后(中山大學出站5名,華南師范大學出站10名)
1.蔣運承,描述邏輯及其應用,中山大學(數學流動站,在站期間主持國家自然基金、中國博士后基金一等項目),2005-2007.5【現任華師計算機學院/人工智能學院/人工智能院長、二級教授,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珠江學者特聘教授】
2.劉冬寧,時態信息處理中若干問題的邏輯公理化研究,中山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流動站), 2007-2009.5【廣東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副院長、教務處副處長】
3.楊志景,信號自適應分解方法與應用研究,中山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流動站),2008-2010(楊力華指導);
4.沈榆平,NP邏輯系統的歸約關系研究,中山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流動站),2009-2011.5(趙希順指導);
5.黃晉,高級Skyline查詢算法研究,華南師范大學(教育學流動站),2010-2012.6,【華師計算機學院教授】
6.黃昌勤,開放網絡環境中資源與服務應用的若干前沿問題研究,中山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流動站,獲中國博士后基金特等項目),2018-2012.12【珠江學者特聘教授,二級教授,浙江大學長聘教授】
7.陳國華,學者網學術搜索引擎架構設計及關鍵問題研究,華南師范大學(數學流動站),2012-2014.1,合作導師丁時進教授
8. 劉海,學者社交平臺SCHOLAT若干關鍵技術研究,華南師范大學(數學流動站),2012-2014.3,合作導師沈文淮教授
9. 余松森,華南師范大學(企業工作站聯合),2012-2014.9【華師軟件學院教授、副院長】
10.李丁丁,新型存儲架構下虛擬機讀寫性能優化技術研究,華南師范大學,2013-2015.8【華師計算機學院教授、博導,CCF-騰訊犀牛鳥基金獲得者,廣州珠江科技新星】
11.沈映珊,課程教學視頻中基于文本索引的研究與評價,華南師范大學,2013-2015.12【華師阿伯丁數據科學與人工智能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12.徐俊,華南師范大學(企業工作站聯合),2013-2015.12【珠江科技新星,廣電運通,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副教授,副院長】
13.劉越暢,社會網絡關系預測與協同機制研究及應用,華南師范大學,2013-2016.4【嘉應學院計算機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14. 藍連濤,最優多元常重碼與搜索算法研究,華南師范大學,2018-2021.9【華南農業大學】
15. 熊利平,多智能體系統下的策略能力的表示和推理,華南師范大學,2018-2021.12【五邑大學】
16. 鐘昊,華南師范大學(軟件工程),2023.3-2026.3
四、碩士學位獲得者
廣東工業大學碩士18名(1996-2004):
蘇軍根、彭重嘉;田新有、區海翔、黃鶴遠;李松、肖慧;何曉桃、張靜、湯娜;韓堅華、張華、鄧智、韋巍、申建芳(與傅秀芬教授合作);許偉權、劉浩釗、劉冬寧。
中山大學碩士124名(2002-2011):
黃如壽、賀桂英、曾慶光、于雷、張秀麗、彭亞輝、卓月明、曲超、余峰、陳子聰、譚柱成、劉斌、黃冠能、胡波、梁森、戴娜、陳廣智、李月、李夢婷、易盛、石磐、蔡奕倫、方文崇、張文升、姚良超、戚洪睿、林鷺賢、羅燁敏、吳桂賓、黃帆、陳明、鐘閏祿、潘家銘、謝建勤、湯理鈞 、王鵬等。
華南師范大學(含共同指導的SCHOLAT研究生和本人指導的非SCHOLAT研究生),按拼音和學位類型排序:
2013:陳成、李道淑、余建輝、朱峰華;李旦、曾帥 | 鄭振抄、曾建
2014:蔡祖瑞、林海、劉曉、張龍(國家獎學金);傅城州(國家獎學金)、劉育釗、羅源
2015:洪少文、楊鎮雄、鄒鋒;蔡奕彬、胡蓉、麥輝強、熊文、張啟
2016:董浩業(國家獎學金)、方家軒、黃暢、蔣文麗、袁成哲(國家獎學金);劉猛、王大豪、王津凌、許玉贏、 曾惠敏、曾媛
2017:陳凌瀟(國家獎學金)、丁蕊(國家獎學金)、黃泳航、曾偉銓;陳笑凡、曹慧林、劉連子、唐婷芳;| 吳遠謀(澳門)
2018:陳明、劉繼偉、林雪琴(國家獎學金)、潘明明、韋經敏、肖丹陽;丁水清、蒙德杰(國家獎學金)、章睿
2019:黃曉先、李偉玲、毛丹、彭博、孫賽美;常超、何俊逸、何健宇、羅馮杰、毛超丹、楊佐希(廣東省優秀研究生)
2020:林吉紅、王柳,蔡一響、董曉明、李汶、連善淳、溫昂健、伍耀星、徐強
2021:賀毅、盧益博、紀暢、彭澤林
2022:郭炯聲、胡昆、邱倫杰、徐青、馬文杰
2023:顧文靜、黃立、賴昱、龍泳旭、梁瑞、邱梓瀚、肖文、熊丹、周澤楷、鄭東陽
2024:陳展軒、胡貽沖、冷勁松、梁婉瑩、羅旭輝、翁瑜、楊焰楨、余文廣、張曉晗
2025:陳鋼斌、藍楊波、劉國強、林俊杰、譚澤松、葉飛、于露、張廣濤、曾祥威
2026:
五、部分訪問學者
中山大學期間:楊文元、韋萍萍、汪清明、張繁榮、周如旗、楊小萍等10多名;
華南師范大學:李舒亮、孔令美、苑俊英、張鈺莎、甘宏、張世龍、賀超波、蘭麗、盧鵬、馬慧、卓志宏、吳曉玲、陳海山、葉景、譚定英、葉小艷、葛麗娜、孟蚄、黃旺華、修位蓉等,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863重大專項課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子課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團隊項目、廣東省重大專項等國家省部級項目,以及重要橫向科研項目60余項。取得一批理論和應用成果,在TKDE,AAAI,SIGIR,VLDB,IJCAI等重要期刊和會議發表100多篇論文,在國內外出版著作10多部(含國內首部時態數據庫著作和國家級規劃教材)。代表成果:商標圖文數據庫、時態數據管理軟件TempDB,基于時態知識的財政工資管理智能系統,創建學者網。
1)主持開發中國商標圖文檢索系統(1992-1993)。提出并實現一種商標圖文數據庫系統,得到國家商標局的支持開發成獨立產品并在全國推廣使用。該項目為時任武漢大學副校長李衛華教授主持的工商行政管理局信息系統子系統,1992年底通過教育部組織的鑒定(李未院士擔任鑒定委員會主任)。
2)主持開發基于時態知識推理的機關事業單位工資管理系統(1998-2004)。主要創新包括時態工資自動確定算法等。2000年廣東省財政廳和人事廳在全省機關事業單位應用,在全國率先實現財政工資統一發放,2004年作為“改革取得的重要成果”被列入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2005年獲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
3)開展時態數據庫研究及應用,開辟時態知識工程研究領域(1999- )。出版國內首部時態數據庫著作,負責CCF數據庫專業委員會《數據庫百科全書》、《數據庫技術新進展》時態數據庫章節和詞條;發布TempDB/KB軟件,被列入維基百科、百度等詞條和多部教材章節,被廣泛下載和引用。相關成果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006)、廣東省南粵科技優秀論文一等獎(2008)。
4)開展社交網絡與協同計算研究,創立SCHOLAT(學者網)。學者網2009年1月上線,目前活躍注冊用戶數22萬(涵蓋所有985高校在內的國內外5000多機構),數萬教學和科研團隊,數十億條學術信息實體及關聯,已成為獨特的教育大數據生產者和最具影響力的“以學者為中心”的學術社交網絡。相關研究工作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獎、南方報業集團“粵治現代化-大數據優秀案例”等多項獎勵。
在150多所高校(33所985和8所國外海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學術會議(含CCF推薦會議)和論壇做大會報告;CyberC2009【CCF C】,CSCWD2022-2023【CCF C】,SOCA2017【CCF C】,HCC2016-2022,ChineseCSCW2020-2023,NDBC2006,CCSCW&IIN2008,WISA 2015等共同主席或PC主席。
985(33):北京大學(2019)、清華大學(2023)、中國人民大學(2021)、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8)、北京理工大學(2019)、北京師范大學(2021);天津大學(2024);上海交通大學(2019)、復旦大學(2024)、同濟大學(2020)、華東師范大學(2016,2019,2020,2024);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24)、浙江大學(2021)、南京大學(2023)、東南大學(2020)、山東大學(2015,2019,2023,2024)、廈門大學(2018);武漢大學(2015,2023)、華中科技大學(2013);西安交通大學(2019)、西北工業大學(2018)、蘭州大學(2010);吉林大學(2016,2017)、東北大學(2021)、大連理工大學(2018)、哈爾濱工業大學(2022線上)// 重慶大學(2019)、電子科技大學(2018)// 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線上)等。
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深圳先進研究院。
211/雙一流高校(25):鄭州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線上線下)、遼寧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大學、云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安徽大學、福州大學、暨南大學、廣西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海南大學、江西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河南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南方科技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
其它知名大學(41):深圳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州大學、佛山大學、廣東海洋大學、廣東財經大學、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廣東藥科大學、廣東醫科大學、五邑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桂林理工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南寧師范大學,廣西師范大學(線上);//昆明理工大學,重慶理工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重慶郵電大學(線上),西南民族大學(線上),貴州師范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湖南科技大學、湖南工商大學、吉首大學,三峽大學、湖北民族大學、湖北工業大學,鄭州輕工業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山東科技大學,江西財經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福建理工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浙江理工大學、浙江師范大學,上海第二工業大學(線上);//燕山大學(2024);//吉林財經大學。
其他本科院校(32):南京金陵科技學院、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龍巖學院、武夷學院(線上),洛陽師范學院、山東女子學院、湖南財政經濟學院、湖南理工學院、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東莞理工學院、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廣州航海學院、嶺南師范學院、韓山師范學院、肇慶學院、嘉應學院、惠州學院、韶關學院,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珠海科技學院、廣州商學院、電子科大中山學院、廣州南方學院、廣東理工學院、廣東科技學院、廣州新華學院、廣州華立學院、廣州工商學院、廣州軟件學院(線上),湖南信息學院等。
高職大專學院(8):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東莞職業技術學院、河源職業技術學院、湖南現代物流職業技術學院、陽江職業技術學院、廣東職業技術學院,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等。
國外境外高校(8):香港城市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澳大利亞RMIT大學、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大學、塞爾維亞克拉古耶瓦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線上2022,線下2024)、京都大學、巴基斯坦拉合爾教育大學(線上)等。
重要會議及論壇:全國計算機院長/系主任論壇、CNCC技術論壇、第二屆人工智能教育高峰論壇、全國大數據教育大會、全球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數據大會分論壇、全國大數據學術會議、全國計算機協同工作與社會計算學術會議、吉林大學建校70周年暨計算機學科創建40周年紀念活動之計算機科學技術名家講座、華東師范大學65周年校慶系列學術報告、東南大學計算機學院60周年院慶學術報告(暨CCF走進高校活動),WISE【CCF C】、CSCWD【CCF C】、HCC2016、BESC2022等大會報告。
-
簡介(Bio)
-
教育背景(Edu Backgroud)
-
工作經歷(Work Experience)
-
主要榮譽(Honors)
-
社會服務(Services)
-
指導學生(Teaching)
-
代表成果(Achievements)
-
學術報告(Keynotes)
-
Contact Me